教會發展和堂會管理

回顧兩千多年的基督教歷史中,基督徒使用空間的方式,經歷了不同的時期和典範變遷。本集節目邀請到香港的王緯彬博士,他是專業的建築設計師,參與了三百多項各種大小型態的教會設計工程,不單曾獲選為香港十大傑出設計師,也在哈佛大學和香港伯特利神學院研讀神學,近年更是致力推動和實踐教會及宣教群體空間的轉化,強調「使命空間」的概念。 來聽聽「使命空間」究竟是什麼,以及這如何更新我們對空間使用的想像!
劉彤牧師從自己的服事歷程,繼而分享從啟示錄二十二章1-5節的異象中看到建造教會的四個策略,也提到面對組織瓶頸時如何突破改變,面對挫折和失敗時他如何謙卑面對、領袖培育的幾個原則。在疫情的打擊中,他又是如何繼續在全世界及非洲宣教的工作呢?我們一起來聽聽他的故事。
家驊牧師指出「我們就是教會」,是「上帝所召聚的一群人」,不是指建築物,也不是所謂的地方堂會,不管是哪個組織,我們是這兩千多年基督身體的一份子,因此需要常常反省一個問題:我們的組織是否已經偏離了上帝要的使命跟異象?不斷地更新,在世界中見證耶穌基督的國度。
李志剛牧師原是工程背景,之後因為接觸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開始致力神學與管理學的融合與對話。神學是領受啟示的人,用人的邏輯言語表達我們對上帝的認識、當我們對上帝有正確的認識,就應該有生命的流露與表達,這則是管理學的範疇。李牧師在香港開拓馬鞍峰教會,從零開始至今九年,他也分享這段心路歷程,在其中檢視理論和實際的平衡,開拓時的艱辛、面對社會運動和疫情的挑戰,一切的理所當然都不再有把握。計畫和變化中,有哪些是我們應該堅持的?請來收聽本集節目精彩的訪談!
李潔人牧師是第三代信徒,海外留學後再讀神學院,其後十多年在瑞典牧會也在芬蘭開拓,13年前受邀回到北京國際教會開始華語崇拜,親身見證了中國教會的興發與收斂。在本集訪談中李牧師暢談北歐華人教會的發展脈絡、中國宣教運動歷程、及疫情對教會衝擊的自省,句句真誠又精闢。
基督教神學傳統中有兩本非常重要的書。一是聖經,二是自然之書。不但在神的話語(文本中)認識神,也要人透過上帝所造的萬物「自然之書」來認識神。今天為大家訪問物理系的王道維老師,在他的分享中不僅從自然與物理現象來思考信仰,也談從「有用」、「無用」論中體驗上帝的恩典論。
Pat在投資銀行工作時一直有負擔要向同事傳福音,但一直苦無合適的方法,直到接觸Alpha course才經歷到傳福音、領人歸主的喜樂。Pat在本集節目中分享職場宣教的歷程,以及後來蒙召進入香港的啟發訓練中心,經歷15年事奉生涯的高光時刻。特別在疫情後,這種高接觸型的傳福音訓練如何藉著數位工具開展更寬闊的機會?疫情後教會面臨的數位焦慮/困境/機遇,面對教會的「全球化」、Mega church和微型教會在後疫情時代又如何掌握上帝為自己預備的角色?別錯過這集精彩的內容!
譚國才牧師是少數有牧會現場第一手的經驗,又在神學教育上不斷進深的牧者。他帶領一間教會在10年間由50人經歷聖靈更新成長為250人,又在第二個10年時面對紛爭分裂,上帝在他的禱告中對他說話──「愛主第一」成為他事奉的唯一出路。譚牧師在本集節目中分享上帝對他的引導和管教,也分享了自己如何看待「神學教育」與「牧會現場」這「二條船」,腳踏兩條船的前進之路中,他又是如何體會主恩豐富!
新冠疫情的持久戰不只影響著個人,也衝擊著教會。然而,它卻像一把去偽存真的雙刃劍,考驗牧者、領袖和教會。提醒牧者緊守牧養之核心── 門徒訓練,深思如何培育出真門徒。疫情共存的處境也推動教會跟上科技時代,為神去得網絡世界的「未得之民」。黃牧師用自己的生命告訴我們,在神手中,一切危機都能是契機!快來聽聽他的分享吧!
宣教大會一屆屆火熱舉行,真正走出去的宣教士卻寥寥無幾。是什麼造成了這種落差? 神的教會,不是某一間堂會。宣教,不是一次性的活動,是神給全地教會的使命。如何能成為以宣教為本的教會?需要怎樣的結構性、心態上的轉變?資源不豐富的中小型教會能否做宣教?有什麼共同的難題?教會的增長是指教會內人數的增多,還是整體數量的增多?牧者要如何培養神國度的胸襟、眼光和使命感?來聽聽杜牧師的經驗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