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世界華福中心發起的第五次MDW圓桌會議於2022年10月13日舉辦完成。本次會議榮幸邀請到原為台北信友堂長老,後參與開拓、牧養板新信友堂的何玉峯長老,為我們講論「釋經與工作」。回到聖經所發出的亮光,重新調整我們看待工作的眼光。
聖經與生活的關係需要一個典範的轉移
基督徒對聖經的解釋,必然會影響我們對上帝、教會、工作、家庭的認識。何長老指出,在華人福音派教會背景當中,比較多「教義式的解經」,意即試圖從聖經中找出一些普遍與永恆的真理與原則,然後把這些原則用在我們的工作當中。但何玉峯長老提出一個新的解經進路,更多進入經文本身的處境,就像身歷其境般透過經文跟隨神;而根據我們對經文的體會程度,我們的生命就活出相對應的特質,讓聖經經文與生活處境真實交會。本次何長老選擇馬太福音十九章1節至二十章16節的經文切入,探討經文與職場生活之間的關係。
本段經文的三個關鍵字與三個主題
何長老首先提供給我們一個鳥瞰的視野,觀察整段經文反覆出現的關鍵字。首先是「跟從」:「耶穌說:『你若願意作完全人,可去變賣你所有的,分給窮人,就必有財寶在天上;你還要來跟從我。』」(太 19:21)。第二是「神的國」,如為天國的自閹(19:12)、小孩子的生命是天國的樣式(19:23)、財主難進天國(19:23)等等。第三個則是「撇下」,如「凡為我的名撇下房屋,或是弟兄、姊妹、父親、母親、兒女、田地的,必要得著百倍,並且承受永生。」(19:29)。
第二個角度,則是就經文分段,看到這段經文談論的不同主題。在馬太福音十九章3-12節從離婚的議題談論婚姻關係,19:13-15由大人和小孩的差異談論父母跟孩子的關係,19:16-30探討有錢人的財產對他進神國的影響。
重點不在於做對的事,而在跟隨對的人
在本段經文的16-30節中,談論一位有財寶的少年人來求問耶穌,如同當今一個在職場有財富但也要尋求生命之道的人。從他求問耶穌的問題「我該做甚麼善事才能得永生?」,表現出他的思考模式是「做什麼能得什麼」,這是職場中常見的思維方式。但何長老指出,耶穌挑戰他:不是有沒有做對事,而是「有沒有找對人?」;接著第二個挑戰則是:永生不是去得的,永生是要「進」的(進入一個狀態)
要進入永生,首先是要遵守誡命,如同今日職場上也會注重職場倫理。但已經遵守誡命的少年人,他明白自己仍缺乏生命,遵守誡命/倫理並不足夠。耶穌接著提到,進入永生的人是完全人,要進入一個像上帝一樣善的生命,從職場倫理進入慈善、慷慨的領域。而最後,則是要撇下一切跟隨耶穌。但這樣的呼召,對在職場上忙碌的人來說非常難想像!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仍做一個跟隨耶穌的人?
跟隨耶穌就是要「撇下」──調整自己生命的順序
何長老分享,耶穌不斷強調「撇下」,乃是要我們重新調整所擁有的資源的順序。如:父母要放手把小孩子還給耶穌,或是在婚姻的困境中,要放下婚姻以外的情慾以保守這個約定。至此,我們可以看到:「做完全人」才是耶穌所指出的生命方向。在我們的生命中,會不斷的經歷得產業、再給有需要的人,不斷如此操練就是一個跟隨耶穌、邁向完全的生命。當我們以此眼光看待人生時,就不會著眼於該做甚麼可以賺多一點,而在於怎樣可以更成熟完全、能不能吸引人靠近耶穌?
何長老分享到,本段聖經書寫的三個段落,也讓我們看到婚姻、親子與職場與財富都有關係。許多在職場上成功的人,是不是捨下生命中其中其他的部份、為了要得到財富?而如此做的結果,就是生命的破碎。因此最後,經文提到耶穌「治好」了,但沒有提到治好了什麼;何長老推測──耶穌治好了那些在婚姻與親子關係中破碎的人,那些許多有財富但生命貧乏的人。
陳保羅弟兄回應:回歸聖經根基探討職場與信仰的關係
陳保羅弟兄分享聖經中多次提到「工作」或「職場」:在132處耶穌被記載他出現在公共場合的時候,其中有122處是身處在廣義的「職場」當中;而在52個他分享的比喻中,有45處與工作有關。(參考資料:https://todaygodisfirst.com/jesus-was-a-workplace-minister/)。因此照理來說,在神學院和教會界,應當有許多有關信仰與職場之間關連性的討論。然而事實上,即使在西方世界,從1980年到2000年之間,只有79本跟工作有關的基督教書籍。
從2000年直到如今,有關信仰與工作的討論,終於開始呈現爆炸性的成長。然而直到今日,這個主題都仍被歸類在「parachurch」的範疇當中,無法進入教會牧養的主流論述。面對這樣的缺乏,教會真的需要更看重如何牧養職場中的弟兄姊妹,並且是以信仰的視野,而非僅是援引世俗的學問。
90年代時,香港開始注重職場事工、對基督徒企業倫理,與何長老很有關係!很感謝和長老始終如一,不使用高言大智,回歸聖經就能說明深刻的道理。這提醒到關於職場神學的各種論述,都應當不斷地回到聖經。
董家驊牧師回應:人在江湖卻不屬江湖的生命
董家驊牧師分享到,西方教會界近年來反思「現代世界」帶給基督徒的影響,也就是當人的身分認同瓦解的時候,我們會越來越依賴「擁有的事物」去定義自己的價值。而這也是西方教會與基督徒在各種困境中掙扎的主要原因。
何長老的分享讓董牧師聯想到,這個「擁有」模式已經成為當代人類群體每天呼吸的空氣,這不只影響到我們的工作觀,進而也會影響到我們的牧養。教會中的牧者好像只能以不忤逆這個潛在價值觀的前提,去牧養在職場的弟兄姊妹。因此董牧師認為,今日何長老不斷強調的「捨下」,不只是要捨棄我們的財物,更是要主動地捨棄世界的價值觀。
面對這個世界的「江湖」,基督徒傾向有幾種回應模式。第一種是「退出江湖」,可能是更多花時間在教會服事,彷彿是一種贖罪。第二種模式是「一統江湖」,許多人認為基督徒要主動出擊,以基督信仰征服世界的各個領域。但董牧師反思到,這會不會反過來被「統治江湖」的價值觀統治了?董牧師提到,或許有第三種應對模式,也就是「笑傲江湖」,如同聖經說「進入這個世界卻不屬這個世界」,我們在信仰裡能身在世界但不被影響!
那實際上來說,怎麼在教會中推動對職場神學與牧養的看重?或許教會的牧者需要不再繼續依賴教會外部的機構去動員弟兄姊妹參與宣教,而是回到教會的核心身分,自己動員門徒在他們所在的地方參與宣教,而這當然包含推動在職場的門徒運動。
職場神學之討論
白崇亮博士(前台灣奧美整合行銷傳播集團董事長):
白崇亮博士分享到,職場神學這幾年漸漸獲得更多的關注,早年從職場倫理開始,現在則漸漸也開始有職場的靈修神學的探討。事實上,相較於在教會中的生活,在職場上操練靈性是更加困難的.而系統神學提供給我們頭腦上的知識,靈修神學則能幫助職場的弟兄姊妹將知識轉化為個人獨特的生命體驗,並且幫助他們面對職場中世界的文化。而事實上在舊約聖經中也有非常多在職場中操練靈性的榜樣,諸如雅各、約瑟、但以理、尼希米等等。但除了舊約之外,白博士指出今天何長老的分享,也幫助我們用職場的眼光認識新約中耶穌的教導,這對於職場中的弟兄姐妹非常有幫助。
郭鴻標牧師(建道神學院副院長(行政) /張慕皚教席教授/神學研究部主任/神學系主任/《建道通訊》主編):
郭牧師分享到,我們日常生活讀經時,若只讀新約聖經,因為其在書寫時帶著末世姓、期盼彌賽亞再來的眼光,因而可能比較難直接探討日常生活中的工作課題;但如果我們也從舊約中研讀,能學習到許多面對日常工作的智慧,因此我們當保持研經的熱情,在讀經時當不只讀新約,也要研讀舊約。
除此之外,我們也應當與弟兄姊妹彼此勉勵幫助,將信仰的觀點與職場生活整合在一起。例如郭牧師本身就和聖道會的一群弟兄組織起來成為職場團契,或是去接觸PES(香港專業人才服務機構),這些經驗促使郭牧師出版《朝向職場神學的建構》,嘗試將神學、靈性、倫理、工作整合在一起。另外,郭牧師也鼓勵弟兄姊妹閱讀歷史神學,如馬丁路德、奧古斯丁、加爾文,他們的神學論述中都會將這些領域整合在一起,讓我們能突破今日神學高度分工的侷限性,提供一個整全的眼光。
同時郭牧師也坦承,今日華人世界仍較少神學研究者探討職場神學,而神學院的教授雖然有神學上更多的資源,但因事務繁多,無法專心處理單一議題。因而我們期待未來神學院更多與何長老這樣職場中有經驗與聖經見解的弟兄姊妹合作,也需要更多職場事工的團隊一齊努力,能豐富華人職場神學的視野。
楊其輝弟兄:
楊弟兄舉例到:今天神學院與專責職場事工的團隊,好像大型商場與便利商店之間的差別。在大商場甚麼都找的到,但是沒有辦法一次只購買少量的商品、也比較難抵達,而我們生活中許多時候,需要的是像便利商店一樣容易抵達、購買的商店。因此楊弟兄認為這是為什麼我們在神學院之外,仍需要職場事工機構(如PES)的原因。
董家驊牧師(世界華福中心總幹事):
董牧師指出,神學院與牧會現場一直有這樣的張力:神學院端想要更扎實地做神學研究,但教會端期待更務實的牧養方法。然而這樣的張力,即便不一定能達到完美的平衡,也未必一定要發展為衝突,而是可以成為一種「創造性的張力」──藉由外在環境的變遷 與壓力,促使神學與教會的復興。社會中的議題永遠層出不窮,但或許更重要的在於如何找到一個本質性的信仰實踐,找到基督徒生命的根本原則並以此應對各樣變動的環境?因而我們對神學院的期待,或許就不是開更多的課程,而是幫助神學生發展出這種整合性的視野。而這種理論與實踐之間的整合張力,也可以透過不同專業者──神學院教授、職場專業、家庭專業的人士之間彼此謙卑的交流學習;未來也能嘗試聚集各地的華人神學院一同聚集,在安全的環境中敞開討論彼此遭遇的困境,一起探索未來發展的方向。
吳子平牧師(新加坡基石教會主任牧師):
吳子平牧師回應,今天神學院的教導所歸依的方向可能主要為教會的牧養現場;然而,我們不應只停止在教會現場,我們更要將弟兄姊妹在職場的生命放進神學院的教育思維。吳牧師也提到「靈命一致性」的議題,我們是否常常腦中所想、口中所傳,與我們真實的生活並不一致?由於教會環境的單純,在教會實踐信仰似乎阻力較小而較為容易;但我們內在生命的不一致,容易在複雜與高壓的職場中顯露出來。因而神學院的教導應當將這樣的複雜處境考慮進去,幫助弟兄姊妹活出一致的生命。
講員總結回應
最後何長老總結回應,今天我們提到許多有關神學院端與教會端、牧者與職場之間如何整合的問題,或許我們可以請神學院老師到教會中開課,而也同時請職場上有經驗、也能教導聖經的人到神學院開課,彼此謙卑的互相學習。
然而到最後,其實最重要的是「人」,我們最需要的是效法主的榜樣,而不是課程或言語;需要許多有耶穌生命的人,讓人看到真實的見證。這是神學院、教會、職場神學最終匯合的地方──「某一個人/某一些人/某一群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