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與工作

我們在工作中經常遇見各種挑戰。李適清博士原是會計專業,在北美參加專業人士團契時奉獻自己為主所用;隨後回香港創業,在上帝的詰問「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中走上神學研究、投入職場神學領域的路。過去12年的職場(工作)神學教學與研究當中,她發現職場基督徒遇到最實際的問題其實是「關係」。本集節目中她分享了最近甫出版的新書「駕馭工作」,也回答了「如何在牧養與工作效率/果效當中找到平衡」、「營商宣教的困難是否在於過度看重方法而忽略工作者?」這類的尖銳問題。若想知道關於工作與信仰關連的各種討論,別錯過本集的對談!
年輕信徒如何在不同的處境下回應主?堂會面對本地工作與跨文化宣教,是否注定只能要二選一?師母的分享令我們看到,今日世界無一處絕對安全,不如將生命交託神手中任祂差遣!在地的信徒培育、神學院中的宣教學教育,與差派宣教士前往遠方,都能參與在「讓全體教會一起回應大使命」。讓我們一齊向標竿直跑!
如何用「創造、墮落、救贖、新創造」和「5P」的思維框架審視各行各業?基督徒應該如何看待工作?是按世俗的標準論成敗、看果效,還是問「我們對福音忠心嗎?」。職場宣教是帶著「福音使者」的身份「走到哪傳道哪」的精神。而背後是一套完整的基督徒工作觀和宣教觀,快來聽聽廖弟兄如何帶你從「wow」到「how」吧!
為何認識「靈命倦怠」對於職場領袖和建造門徒如此重要?基督徒的服事是一種內在生命的自然流露,內在生命的質素將決定事工的品質。因此留意內在生命,是活出門徒身份至關重要的議題,也使我們在被呼召的各個場域中活出耶穌的形象。因而若缺少對「靈命倦怠」的認識,以至於不知如何克服,便必然會阻礙我們完成事工和實踐神對我們的召命......
17世紀法國著名科學家帕斯卡曾說「在每個人心的深處,都有一個神所塑造的真空,只有耶穌基督才能填滿這個真空。」科學與信仰真的對立嗎?是什麼契機令孔雷漢卿長老接受基督信仰,並從一個工作於美國貝爾實驗室的標準「理工女」轉而成為全球「雙職事奉」的主要推動者之一? 什麼是「雙職事奉」?它和一個基督徒去上班有什麼不同?工作的意義到底是什麼?來聽聽長老的分享吧!
你害怕失敗、被拒絕嗎?因創業失敗而起的100天「拒絕」療程,演化為瀏覽量900多萬的TED Talk「我在被拒絕的100天裡所學到的」。這一舉反其道而行,反而正面回應了我們共同的恐懼。背後,從信仰的角度看,有怎樣的智慧?詹姆·柯林斯曾說「優秀是卓越之敵」,如此逆襲般的成功給在職場、創業中的弟兄姐妹怎樣的洞見?崇尚謙卑的教會該如何看待影響力?什麼是真正的謙卑?謙卑與驕傲是什麼關係?快來點擊收聽,讓神透過蔣甲弟兄的勇氣來啟發你吧!
葛理翰牧師曾說:「我相信神的下一個偉大行動將通過職場的信徒來實現」。世界華福中心(下稱「華福」)深信各行各業的基督徒都肩負著「普世宣教」的責任與使命。因此,華福希望不只是動員1% 的人投身宣教,而是動員「職場」所涵蓋的99%的信徒活出呼召......
在文化差異與西方國家相距甚遠的非洲,到底是如何建立有效的溝通關係?面對對管理和架構沒有具體概念的當地人,該如何有智慧的與他們建立信任關係、設立有效的機制一起同工?回報系統、年度預算控管、期待管理是否可以套用在非洲處境?從「為父的心」到實踐的操作,讓我們來聽王亞辰牧師的分享。
從狗仔記者到青年牧者的春麗,將從他個人歸主的經歷,一路分享到他如何經歷媒體人和基督徒身份之間的衝突與整合,再帶著我們認識各種各樣在發展和運用媒體事工時尤其關鍵的課題:耶穌基督的道成肉身和階級扁平化的網路世界如何產生連結?矢志成為外邦人使徒的保羅又何以成為現代網路媒體事工的榜樣?面對日新月異的科技,教會為什麼更應強調正直(integrity)的品格,在線上下線表裡如一?在網路事工中,資源會重新分配,我們的心態該有怎樣的調整?新世代中,人們幾乎定居在網路世界中,新媒體到底可以為傳福音帶來什麼新的想像呢?
1960年代,6個教會家庭,32人從台灣移民到巴西建立教會,造就了「巴西六家莊」傳奇。走到今天廿一世紀,巴西華人教會已到了第四個新世代。這一集,作為移民後代的陳進宏牧師將與我們分享巴西華人教會的世代差異、疫情下當地教會的牧養與福音策略。網路崇拜、距離牧養和團契有利也有弊,上帝到底讓他們看見怎樣的宣教契機呢?上一代抱持著亞伯拉罕的信心離開本鄉本族開展新生活,如今新世代也同樣迎向無法預測的處境和挑戰,對於散居華人的身份和教會的意義,陳牧師將與我們分享他真誠的洞見和呼籲。
愛出風頭愛走捷徑的我,從沒想過自己會當上醫生。但自從我在會考那年信主後,我開始更了解生命,更了解苦難。還記得我在醫院實習時,最吸引我的,並不是那些罕見的病症,也不是那些複雜的治療,而是醫者能夠介入病人的生命中,在他們面對人生必經但艱難的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