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38 訪談王亞辰牧師:拓展神國無限可能——以商業思維開創宣教新版圖
嘉賓:王亞辰牧師 (生命河靈糧堂牧師,CEO of ACTS)
主持:董家驊牧師
從美國到非洲的服事際遇
董:王牧師本來是在做美國留學生的事工,請問什麼時候事工開始轉移到非洲?
王:從2008年開始第一次去西非多哥這個國家,接下來2013年後我每年都會回去兩到三次,非洲是我第三個家,我的第一個家是台灣。
董:可不可以介紹一下多哥這個國家?
王:多哥(Togo)這個國家在西非一個南邊靠海的地方,左邊是加納、右邊是貝南、北邊是布吉納法索。它的形狀是長形的,面積跟台灣差不多,有差不多八百萬到九百萬人口。宗教方面,基督徒加上天主教徒大概是30-40%、穆斯林大概30%,他們還有巫毒教。巫毒教發源地在西非,是一個泛靈信仰,如果你走在西非的路上,你有時會看到小土堆,上面三個洞,認真看其實是一個臉,還會冒煙。從當地的基督徒表情了解到,這是一個屬靈爭戰,就像一個土地公,集合了巫術、邪術、咒語。隨著奴隸販賣的人口流動,巫毒教也輸出到其他國家。
董:穆斯林在多哥這個國家發展是怎樣的呢?
王:非洲穆斯林的分布,其實就是把非洲中間劃成一半,往上就是穆斯林,往下就是基督教和天主教比較多。越靠近中東,穆斯林的密度就越高。西非剛好在中間,所以南西非比較多基督徒和天主教,但也有穆斯林。穆斯林在多哥比較溫馴,不同信仰間可以彼此尊重,但傳福音仍然有困難,也會受到逼迫。大多數時候是和平共處,我們在那邊成立了醫療診所、職訓學校,會有穆斯林、基督教、無神論、巫毒教的學生聚在一起。
董:你那時候怎麼會到非洲呢?為什麼會選多哥呢?
王:這跟生命河靈糧堂的宣教發展有很大關係,我希望你們可以訪問劉彤牧師,生命河靈糧堂的宣教故事很豐富。生命河靈糧堂剛開始的時候就有胸懷大使命的心志,希望在金錢和人方面也有參與。我們跟國際上的宣教機構也有合作,例如青年使命團(YWAM)和萬國逐家佈道團(Every Home For Christ)。我們不只在財務上提供資源,而是希望到宣教禾場探望我們支持的同工、一起發單張、一起傳福音。我們就支持萬國逐家佈道團在外蒙古的工作,後來也支持在西非多哥這個國家的工作。所以地點不是我們選的,而是我們覺得在宣教奉獻上可以多支持一點,萬國逐家佈道團就推薦了多哥這個國家。2000年的時候我們就一起去了多哥,去發單張傳福音,福音果效非常好。每一年,萬國逐家佈道團就有1000個福音點被設立出來。有不同的宗派去認養那些福音站,再建立教會。到了一個時間點有太多福音站了,認養的人手不夠,他就問我們教會要不要考慮在西非植堂。他說如果我們願意的話,他會把當地最好的同工介紹給我們一起合作。因此在2000年的時候就開始了第一間多哥生命河靈糧堂。在2008年時,已發展到八間教會了。當地的年輕人希望辦一個青年特會,邀請美國母會的講員來主講,劉彤牧師就邀請我去當講員,那是我第一次去西非多哥。
以「為父之心」規劃跨文化職場宣教的異象藍圖
董:2008年到現在這13年期間發生了什麼事呢?
王:一言難盡,太多奇妙的故事,神讓非洲改變了我。從一個到青年特會講道的牧師跟當地青年人一起合作到現在,13年下來,我們在多哥發展出跨文化的職場宣教。現在在多哥、加納和貝南都有職業訓練學校,也有一個生命河診所做醫療宣教。因為這樣的平台,我們和整個社區、政府、各階層、各個職場的人有很美好的連結。生命河靈糧堂一開始就植堂,後來有孤兒院的服務,我們也有參與「Christmas shoebox」(屬於撒馬利亞救援會Samaritan’s purse,的計畫”operation Christmas child”)。我進去以後就開始了職場宣教之路,並預備有一天多哥的教會能夠自主發展。
董:很多教會進非洲都是從慈善事工開始做,很少聽到從職場宣教的角度,因為美國的職場大概跟多哥的職場差很多,文化不同、環境不同、做事情方式也不同,你們是怎樣找到這個方式以及如何跨越文化的差異呢?
王:我想先談一個觀念,有人認為把物資給這些國家是讓他們依賴了你,無法自己站起來,反而把當地的經濟搞垮了,所以不應該這樣做。我覺得無論做慈善或社會企業或宣教,都需要一顆「為父的心」。我們看孩子呱呱落地,不會說不用慈善的態度對他,一定要一口一口餵,只是不能一輩子餵,需要一個長期的計劃,希望他有天能長大成熟、獨立養活自己、成家立業,變成比我們更好的人去祝福更多的人。但這一切要從一口一口餵開始,慈善就是一口一口去餵。但慈善有沒有可能有一個長期的計劃呢?讓他們被一口一口餵的同時,有一天能夠站起來。每一分錢花下去都是為了他們有一天能夠站起來,還可以很強壯去祝福更多的人,完成神在他們身上的托付。我想到內地會他們有一個叫做「鷹架策略」,就是蓋房子的鷹架,蓋好以後鷹架被拆掉,這幢樓可以站起來。其實宣明會也一樣,他們有一個15年的計劃,每花一分錢都希望這些人15年後能夠獨立。所以我認為應該擁有一個為父的心來看宣教。
董:這讓我想起一本書叫做《機智的好撒瑪利亞人》,談到類似的概念。裡面說很多時候我們出於好意想幫助人,特別是西方國家或發達的國家到貧困的國家提供幫助時,它提到一種錯誤的心態:就是我們把貧窮的問題看得太簡單,以為是錢的問題。但從基督教的角度去看,人真正的問題是關係破裂。貧窮是因為我們與鄰舍、掌權者、被統治者關係之間的破裂,還有人與自己的破裂。上帝給我們資源去幫助他人,我們的關係也是一樣破裂的,我們並不是高高在上的態度去施捨和幫助,而是跟他們一起,彼此祝福。
王:我很贊同,真正的貧窮並不是財務的貧窮,財務只是一個很多事情的結果。還包括關係的、知識上的、自我形象上的等等很多部分。
扭轉傳統——用商業管理經營社會慈善事業
董:「鷹架策略」跟「為父的心」這個概念和理念很好,但很多教會在做的時候也不是專業的,不像宣明會(World Vision)他們有很好的專家,你在摸索的過程中,是怎樣一步步學習成長呢?
王:我覺得我很受祝福或有福氣,因為生命河靈糧堂有宣教的火熱,盡心盡力在各地宣教,我有很多經驗是在這裡得到的。當中有成功的,也有很富挑戰的,甚至有些如果可以重新,我們會用很不一樣的方式。也有其他一些友堂和機構的經驗可以作為我們的借鏡和效法。我是站在一個相對容易成功的基礎上。成功的關鍵在於有一個職場和專業性的概念,你越有職場的觀念、越有為父的心,才能夠把事情做好。一講到宣教,感覺就是一種慈善,憐憫心破表,一直想要寵愛溺愛。但事實上,你需要有商業的思維,一定要成功,不能失敗,你要避免虧錢和讓事情運行。當中除了禱告和給錢之外,還有太多原則。所以當我們決定要做職場宣教或者是社會慈善時,這就是創業。不管是慈善或非慈善,你都需要有一個很嚴謹的商業概念。講商業並不是總是要很邪惡和壓榨別人,而是要有一個工作模型、一些措施來防止人心的軟弱與不必要的試探,包括我們自己都需要。我當時請教幾位在職場上被神重用也對宣教很有熱情的職場人士,我問他們什麼是職場宣教?其中一個我的職場導師(Mentor)就對「企業如果抱持著做慈善的心態,成果一定會不如預期,並且一敗塗地;相反的,如果慈善事業沒有用商業思維來經營,執行起來必會遭遇困難。」(if you do business with a charity mind, you will for sure fail and you will fail badly and if you do charity without a business mindset, it will also be very difficult for you.)所以不要把不專業的人或只是跟你關係很好的人放在重要的崗位上。同意這種說法的人也包括了當地的人,他說:一定要確保當地的主任牧師千萬不能做這個學校的校長、執行長,因為這樣的角色擁有權威但卻不一定有專業性,可能會產生「酋長文化」,發號施令時沒有人敢反抗。而如果你這樣安排的話,肯定就很掙扎,做不到你想做的成果。孤兒院也一樣,一開始可以是牧師開頭,但到後來要考慮有沒有更適合的人當執行長,更別說醫療和教育。當地的人說如果主任牧師是做這個職業學校的頭,他就不參加了。就是要把專業的人放在對的地方。
董:我聽到是,需要雙重的聆聽,第一個是了解當地的文化和想法。第二是聆聽專業人士,他們怎樣看和怎樣做比較好。你就可以承認自己不是在每個領域都是專才,但願意學習,就一個比較好的基礎和機會能夠做得比較好。
王:而當這樣的要求出來後,你可以想像我身為一個發起人或中間的人,我跟這位主任牧師來講清楚需要面臨壓力,要努力讓他心裡有安全感和繼續全力地支持。這是一個需要花很多時間禱告的溝通。
委身聆聽→建立信任→達成共識
董:所以你是怎樣溝通這些事情?你是怎樣衝破文化差異呢?
王:這其實是關於信任的議題。在2013和2014之後,我已經到多哥七年。去多哥十幾次,我跟當地牧者African papa, Pastor Clement建立了很深厚的關係,我很尊重和尊榮他,每次去都請教他所有問題,他在非洲就是我的遮蓋。我們既然要去跨文化宣教,就要給自己一個內心的決定,不只去一次,至少去五次、十次,這才叫委身,才叫你願意去認識這個文化。甚至連長期的宣教士,在頭三年都不應該說我了解你的文化。
我把自己的例子跟你分享,我一直跟自己說我不了解他們的文化,所以我分享訊息時都很小心,我謙卑聆聽,完全不做任何結論,一直學習。結果到了第七年,有一天我在多哥短宣的時候,我突然發現原來自己這麼不了解他們的文化,直到這一刻,才是我真正了解他們文化的開始。這跟婚姻很像,你覺得你了解你的太太,但到了一天你才發現你其實需要更深去了解他,關係才有美好的開始。於是在第七年這個信任終於建立了:我認定了他們,他們也認定我,在這個互信的情況之下我才可以去跟主任牧師談這一個不容易的話題。我讓他很清楚知道:「我很尊重和愛你,你是我的屬靈父親,但我在開始這個事工前,我需要你知道你是我們屬靈的遮蓋,這個事工跟你有很大的關係,可是我們需要有專業的人士來做這些事情。有任何發展,我一定會告訴你,但我不希望你的心思意念寄託在這件事情太多,應該繼續發展宣教和教會的成長。」我也舉例,我們在美國有教會,也有基金會,現在發展非洲職訓的跨文化宣教學校,也會成立另一個非營利機構,分別獨立出來。所以如果有什麼狀況,教會不會虧損,牧師不會受傷害,而我們也有專人可以好好發展,但我們其實是同心合一的。
董:這很關鍵,我們總是去想技巧和方法,然後照本宣科,但在這其中還是必須要花心力耕耘。從你經過七、八年信任關係的溝通中,有三點值得借鑒,第一是你尊榮對象,第二是你很清楚把自己的理由講明白,第三你也提供他一個安全的心態,就是他不是被屏除,而是怎樣在更好的位置上來參與。這三點在很多文化當中也適用。
王:西方文化講求效率,但在東方和非洲文化很講求關係。在信任和尊榮的基礎下,其實仍然有很多跨文化的東西。第一個是你要有很好的回報(report)系統,但是這個系統可以跟當地人討論如何建置。我們在亞洲、台灣、美國等等用的回報系統對他們是太繁瑣,所以我們只要求有幾個重點回報,然後一起討論。例如美國董事會希望看到什麼成果,你有什麼方式可以來呈現?用手寫、Excel或任何形式都可以,之後再慢慢修正。第二個是年度預算,他們沒有年度預算的概念,因為他們從小到大就是今天有多少錢就全用掉。但你希望他馬上做到預算很不容易,這就是為父的心,只好一點一點帶他,比如先做一個星期的預算或一個月的預算,一、兩年後建立概念就放手讓他們做。所以不單是在信仰上門徒的訓練,在職場上也要教導他們管理事業的訓練。第三是有一個審查(review)的系統,這叫期待管理,你不要讓他有期待他一生就做這個位置,永遠都聽他的,但其實需要跟他們一起回顧這一年,看看組織架構上有什麼可以修正和調整的,這都是與管理有關的,只是比較簡單化。
從10%到100%,職場宣教需要各行各業互相效力來完成大使命
董:從你自己的事工經驗,可以請你給今天有心參與跨文化宣教的全球華人教會有什麼行動建議呢?
王:我對於整個國度宣教的認識還是很狹窄,我也不敢說很絕對的看見。這段時間的體會,加上我在華人教會宣教的觀察,我覺得華人教會宣教的心絕對是非常強的,但華人教會有一個問題就是認為華人一定要帶頭、一定要做主,其實我認為更重要的是建立領導團隊(Leadership Team),讓萬國萬民的專業、各行各業的人一起來攜手做宣教。劉彤牧師講過一句話讓我一直在思想,他說:「在教會或在宣教上,就是10%的人在做所有的事情,因為我們宣教就是禱告、講道、唱詩歌、玩遊戲,但我們的會眾90%甚至99%他們平常的工作才是他最拿手的武器,卻沒有辦法用在宣教上面,當哪一天教會或宣教可以100%的人都能夠用他們最擅長的武器來參與大使命,這時候就成功了。」我一直在想,我的工作是鋪一條路或預備平台,讓100%的各行各業的人用他們的武器來參與大使命。我認為大使命這個時候的力量才會爆發出來,就像初代教會的時候,他們都是各行各業一起投入。這可以有千萬種不同的方式來呈現的,所以我鼓勵大家來思考這個問題。
董:葛理翰牧師認為下一波上帝要興起的福音運動是由職場人士帶起來的,這跟你剛剛分享的很有共鳴。我們是不是把回應大使命的方式限定在某些類別?卻沒有看到上帝給每個弟兄姊妹都有不同的恩賜,唯有把大家的恩賜互相效力,彼此建造,上帝的榮美會更加彰顯,我們回應大使命才會有豐盛的回饋。
相關資料:
- Africa Career Training School (ACTS)
- 「國度,換日線。」Podcast
- 《機智的好撒瑪利亞人》,Steve Corbett, Brian Fikkert
文字記錄:呂昀嬪姊妹
編輯:曾伊翎姊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