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養

譚子舜牧師從社工與音樂背景出發,再取得崇拜學博士學位,過去10多年在香港最大的教會─播道會恩福堂服事。本集節目中他深入淺出的分享關於教會崇拜的許多面向─特別在「聖餐」和「聖道」(講道與讀經)兩方面,他舉出了許多生動又發人深省的例子。並由此出發,看疫情後的教會崇拜,究竟如何在環境的限制中,仍然思索出討神喜悅的崇拜方式?最近幾年,譚牧師也深為著教會中下一代的流失憂心,因而開始了臉書與IG專頁"Pastor off-stage"。在社群媒體的經營與牧養年輕世代方面,譚牧師也有獨到的見解─建立更真實、不懼揭露軟弱 ,更能成全僕人牧養的服事。
「不在教會的日子,你還在基督裡嗎?」「在基督裡」又是什麼意思呢?疫情之後,更多「不在教會」(或不能去教會)的日子,我們能如何「自我餵養」?明明是主動積極的門徒,卻「回不去」的掙扎又是什麼?神學少女分享她陪伴歷程中所見,對下一代事工充滿溫暖和盼望的建議。千萬不要錯過這集節目的分享,定能讓您豁然開朗!
新冠疫情的持久戰不只影響著個人,也衝擊著教會。然而,它卻像一把去偽存真的雙刃劍,考驗牧者、領袖和教會。提醒牧者緊守牧養之核心── 門徒訓練,深思如何培育出真門徒。疫情共存的處境也推動教會跟上科技時代,為神去得網絡世界的「未得之民」。黃牧師用自己的生命告訴我們,在神手中,一切危機都能是契機!快來聽聽他的分享吧!
「中心思想」決定了一個人、一個組織的高度和長久的成敗。淡江教會禮拜堂「十年磨一建」,莊牧師最願分享的不是籌款的經驗,而是恩典的經歷。神在教會生命中的建造、拆毀、呼召和領受,牧者品格的塑造和培養,「中心思想」的累積、建構和提煉。如今,同時躋身於牧會現場和神學研究的他,話裡話外都透著實幹者的務實、學者的深度、對時間彌足的珍惜和對福音單純的執著。他的生命又曾經歷過怎樣的「十年磨一建」?
為何認識「靈命倦怠」對於職場領袖和建造門徒如此重要?基督徒的服事是一種內在生命的自然流露,內在生命的質素將決定事工的品質。因此留意內在生命,是活出門徒身份至關重要的議題,也使我們在被呼召的各個場域中活出耶穌的形象。因而若缺少對「靈命倦怠」的認識,以至於不知如何克服,便必然會阻礙我們完成事工和實踐神對我們的召命......
時代背景下,「選擇過剩」和「絕對真理」之間有何衝突?身兼YouTuber和傳道人「雙職」的他有怎樣的體會?在跨越的過程中,他看到華人教會怎樣的「大象」?作為年輕一代的他,如何解讀教會年輕人流失的危機?年輕一代受了什麼傷?為何離開?怎樣的溝通才是真正的溝通?兩代間如何才能合一與同工?快來聽聽迺哥的獨到見解吧!
多元文化是祝福也是張力,教會應當如何面對?分堂聚會怎樣建立家庭式的歸屬感?近年的香港移民潮對加拿大本土教會有何影響?1.5代如何牧養?如何促進兩代之間的溝通?神學教育和實際牧會有怎樣的關聯? 王理智牧師的分享展現了在複雜多變的時代中不停止對話的精神和多元文化中福音無限的可翻譯性。不是為了對話而對話,而是為了愛彼此。一起來聽聽王牧師從70年代留學加拿大,經歷排華,到牧養多元文化神學生和教會的故事吧!
印尼號稱千島之國,有超過110個民族,也是全球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1965年起禁學華語30多年;又遭政變致使許多華人選擇了「基督教」來填補身分證上「宗教信仰」一欄的空缺。一樁樁歷史事件造成了今天華人教會特有的語言文化格局。 為何數十年的華語斷層卻成為今天印尼華人跨文化融合的禮物?在一個多民族的社會中,教會宣教、牧養、門訓的現狀和挑戰是什麼?來聽聽傅牧師的分享吧!
王健安博士長年致力於研究領導力和兩代議題。其研究不僅是對加拿大教會現狀特性的觀察,許多洞見更揭示了值得全球華人教會關注的共性。如何以聆聽、了解、接納、尊重、鼓勵、陪伴來創造安全的對話空間?上下兩代亦師亦友,從上承傳寶貴屬靈財富,對下成全多元宣教模式,同心同行,共繼召命。來聽聽王博士怎麼說吧!
面對世界劇變和疫情空前的衝擊,有的教會走到社會前線,只為鄰舍提供一杯涼水;有的積極探索,在特殊的處境中開創牧養和宣教的新契機;有的借助時機深作反思,進行神學裝備。而美國焦點基督教會王唯權牧師則抱著對自身教會清晰的異像,在疫情期間強調「靈魂的餵養」。對於教會在面對疫情或世界的各種衝擊和議題時,他認為「教會需要回到信仰文本當中,去探索教會的權柄和本質,藉此來決定自己應做什麼事情!」 從改革宗神學的角度出發,王唯權牧師將與我們探索教會的三種權利。從而再由「公共神學」的角度探索教會置身於公共社會之中的本質與角色。教會與公共對話有何界線?教會存在的意義是為了公共利益?教會該如何面對政治和公共議題?面對尖銳的公共議題,教會該如何保守上帝所賦予的權柄卻有策略地回應?「靈魂的餵養」在公共議題上如何成為重要的根基?
法國疫情爆發初期,確診人數已迅速超越一千,許多教會在第一時間停止實體聚會。除了採取應變,巴黎基督教新焦點教會牧師孫柯楠牧師卻視之為教會學習「反脆弱能力」的大好機會。他認為教會既是生命體,定當能按照處境去應變與成長。面對危機,過早的判斷未必能體會上帝的心意,但未雨綢繆卻是必須。教會若能操練「反脆弱」的抗壓能力,隨機應變,不因環境受損,甚至受益,能力便更大了! 同時,孫牧師也將分享歐洲大陸華人教會在發展及管理上所面對的挑戰。他認為這必須回歸到領導力的課題。如何幫助弟兄姊妹建立系統性方式去思考和詮釋上帝的真理、與主的互動,也是建立領導力關鍵的一環,卻往往少被重視。訪談中,他也提到「改變一個群體最好的方式,就是改變領袖,但過程是漫長的。」而不得不承認的是,一個領袖的建造,同時也需要群體的信任、同行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