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養

世界各地華人教會的歷史長短不一,但現今在這些西方國家的華人教會所面臨的一個大哉問是:面對說英文、西語、義語、法語......等等的下一代,華人教會到底該如何理解和看待「華人」這文化、語言和身分的根?本集我們邀請到出身於香港,在加拿大生活多年的黃志文牧師,分享身為雙重文化身分的祝福與掙扎,並從一個「接棒者」的角度,來反思華人教會的「傳承」。
在上一個世紀的 70 年代,北美查經班蓬勃發展,其組成從經濟、求學因素移民的東南亞移民,到因不同移民法案開放而湧入的中國或香港移居者,逐漸發展成今日的北美華人教會。本集邀請海外校園團契的創辦人蘇文峰牧師,要和我們分享北美華人教會過去的發展歷程、神如何使用北美華人教會的組成與樣貌,在歷史、危機與轉機中,帶出對北美華人教會未來的想像與期許。
許多牧者在一段時間的努力後,常感到教會的門徒培育出現了瓶頸,上了很多課,教授了很多知識,但生命改變的卻有限。本週我們邀請到新加坡基石教會的吳子平牧師,他過去也曾在牧養的過程中經歷這樣的困境,而開始深入探究到底現行的門徒培育有什麼缺失,以及他與團隊是如何摸索把門徒培育與身心靈的改變更好地連結。
過去三十多年「教會增長」成為一門顯學。許多牧者堂會都在尋找增長人數的方法和策略。人數的成長很重要,看到得救的人增加我們喜樂,但另一方面,質量的成長同樣重要。這次我們請到台北101教會的黃國倫主任牧師,他將和我們分享自己是如何被這個異象挑戰而植堂,也聊聊這個City to City的核心神學異象是什麼,以及我們如何回應我們所身處的文化。
在不同的時代,上帝興起不同的人做非常類似的事。本集節目邀請到長期投身在世界華福運動的資深領袖,也是長期參與台灣教會發展與建造,現任基督教救助協會秘書長的夏忠堅牧師,帶我們回顧這三十年的福音運動,台灣教會和全球華人教會的發展,談談當下華人教會的現況和所面對的挑戰,以及往前走的提醒和建議。
基督教歷史中,充滿了上帝工作的歷史。本集節目我們邀請到在美國牧會的趙炳林傳道來談談,引起全球關注、發生在美國肯塔基州的 Asbury Renewal。聊一下這次的更新運動和近代基督教歷史上的 renewal & revival movements有何異同?這波更新,以及全球教會對它的關注,如何凸顯出今天教會的情況?也讓我們一起分辨,上帝透過這次的 renewal,要對普世教會說什麼?
高銘謙博士是印尼華僑,出生成長於香港,1997年大二時蒙召全職事奉,起初在學園傳道會擔任校園同工,畢業後擔任傳道。其後在英國杜倫大學攻讀神學詮釋學及歷代志的音樂敬拜神學,先後獲得文學碩士及哲學博士(舊約)學位。他深入淺出的分享了以基督為中心的釋經對話原則,不只是單向的解釋真理而是生命的互動與轉化。釋經同時是牧養的基礎,是教會核心信仰的綱領,也是群體的宣認,主導教會走向跟隨基督的方向。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研究舊約的高老師也帶領我們看見聖經人物經歷的一切,也映照著我們面對未來的一些態度與方向。最後高老師也提出神學教育中的傳承和改革,發人深省。
現代主義若是科學家的時代 後現代主義則是藝術家的時代.看重想像力美感和說故事。今天我們邀請到在美國耶魯大學讀書的林韡承弟兄,大學讀資訊工程的他到底是怎麼一頭栽進戲劇的世界裡?象徵符號非語言的力量,對基督徒的崇拜又意味著什麼有哪些是值得我們深入探究的地方?一起來聽聽。
李志剛牧師原是工程背景,之後因為接觸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開始致力神學與管理學的融合與對話。神學是領受啟示的人,用人的邏輯言語表達我們對上帝的認識、當我們對上帝有正確的認識,就應該有生命的流露與表達,這則是管理學的範疇。李牧師在香港開拓馬鞍峰教會,從零開始至今九年,他也分享這段心路歷程,在其中檢視理論和實際的平衡,開拓時的艱辛、面對社會運動和疫情的挑戰,一切的理所當然都不再有把握。計畫和變化中,有哪些是我們應該堅持的?請來收聽本集節目精彩的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