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養

青少年流失是全球華人教會所面對的共同挑戰,在美國亦然。跨代的差異、言語的隔閡、世界觀猛烈的衝擊,新一代的孩子活在資訊爆炸的世代,後現代思潮讓各種各樣的事情看來似是而非、尖銳的社會議題讓許多家庭關係撕裂。漸漸,兒女的心仿佛轉向了世界。 作為第一代移民的鄭立新牧師擁有20年牧養美國第二代年青人的經驗,他深深體會到:「如果我們不把精力放在下一代,我們便會完全失去他了。」世界觀如同暴風一樣猛烈的把新一代從真理中拔起,這一集,鄭牧師將與我們從「面對世界觀」的角度出發,談談信仰與真理如何主動出擊,迎戰世界尖銳的提問。而面對這些衝擊,在家教育又是否一個出路?家庭、教會、教育,如何能一同造就信仰的傳承?我們來謙卑聆聽。
教會是愛下一代,還是只是需要下一代的能力?談到跨代牧養,這尖銳的問題實在值得提問。義大利華人教會青年流失嚴重,沈利牧師認為語言隔閡和不適應教會傳統文化是箇中原因。談到補救方案,沈牧師直說:「他們需要真正愛他們的牧者」,而門訓正是生命影響生命的關鍵過程。網路崇拜在疫情之下興起,專業的器材、用心的「製作」真的能連結生命,造就門徒嗎?對於教會而言,疫情的出現似乎是一場考驗。當各地牧者領袖都面對著遠距離牧養的痛苦時,是什麼讓大家堅持下去?面對疲於奔命的生活、愈漸黑暗的時代,「捨掉可以捨掉的,抓住不能失去的。」這是沈牧師給華人教會的忠告。
在科技發達、資訊唾手可得的世代,當代信徒的聖經理解和神學水平相比二、三十年前竟然有大倒退?謝木水院長以多年在各地牧養和進行神學教育的經驗愛心說誠實話。他在慨歎中呼籲信徒務必要重燃對聖經的熱愛和整全認識。同時,在動盪不安的時代,他相信真理教育、以家庭為單位的跨代牧養、善用新世代科技所長、改寫傳統的領導模式,將為「跨代同行」和「承傳」帶來關鍵作用。此外,教會社會責任與政治的界線在今天越見模糊,過多的期望與絕望都為教會帶來負面打擊。華人教會在當下處境如何能化危為機呢?他認為需要「斷!捨!離!」。
筆者服侍的教會剛於去年舉行立會五十週年紀念,眾多的慶祝活動中舉辦了金禧營,並在兩天的營前預會中舉行福音研討會。由教牧同工、信徒領袖及一些在海外或本地全時間事奉的肢體,針對時代需要及教會的處境,對如何遵行大使命進行研討,作出方向性及實踐路線的具體建議。
宣教,對很多教會來說也許不是新鮮事,沒有宣教,便沒有教會。踏入新的一年,我們將會回到教會建立的起源,一同進入宣教的世界,探討堂會教牧在事奉的歷程中如何在堂會中推動宣教事工。每家教會對此議題均以不同的態度處理,教牧在堂會的宣教事奉中擔當怎樣的角色?如何開始推動?怎樣繼往開來?如何擬訂宣教方針?
上世紀90年代初,在養育子女方面,大部份作父母的亞洲宣教士都是摸著石頭過河。20年後的今天,這批亞洲宣教同工的子女已長大成人,這些宣教家庭所經歷的種種成功和失敗,能夠成為今天要起步的宣教家庭寶貴的借鏡。同時,這些成人宣子(宣教士子女或第三文化孩子)能以第一身跟我們分享,他們作為第三文化孩子成長的喜樂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