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梁楚蓓
編者按語
宣教,對很多教會來說也許不是新鮮事,沒有宣教,便沒有教會。踏入新的一年,我們將會回到教會建立的起源,一同進入宣教的世界,探討堂會教牧在事奉的歷程中如何在堂會中推動宣教事工。每家教會對此議題均以不同的態度處理,教牧在堂會的宣教事奉中擔當怎樣的角色?如何開始推動?怎樣繼往開來?如何擬訂宣教方針?本文訪問了來自香港、臺灣及美國(U.S.A.)的四位教牧同工,分享他們在堂會中的親身經歷,與一眾教牧同工互相激勵,給大家一點啟示及思考。受訪教牧分別為:
于慕潔長老:美國新澤西州若歌教會之創會長老之一。一九九五年開始宣教,二○○四年提早從職場退休,全時間從事全球宣道工作。連續擔任二○○七年及二○一○年兩屆基督使者協會主辦之華人差傳大會之大會主席。現於若歌教會負責財務及宣道事工,並擔任宣教委員會主席。
馮朱京華傳道:現任香港宣道會沙田堂傳道人,學習在堂會裡推動差傳。二○○七年修畢中國神學研究院道學碩士課程,大學畢業後曾在創啟地區服侍當地大學生。
夏沛牧師:現職香港播道會恩福堂牧師。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赴美留學獲電算機博士,任教美國德州大學多年,期間曾任美國西點軍校客座教授。一九九八年蒙神呼召全職事奉。二○○二年來港在播道會恩福堂服侍至今。
楊中生牧師:現職臺灣臺中思恩堂美福教會牧師及宣教部召集人。思恩堂自二○○三年開始差派海外長宣宣教士,至今已差派了二十餘位宣教士到「10/40」之窗的國家。
教會背景
四位牧者分別來自不同歷史及背景的教會。論到歷史,夏牧師的教會最年輕,約二十多年歷史,卻已有兩家植堂。他表示:「回顧恩福堂過去二十多年歷史,在蘇穎智牧師帶領下,從一百多人增長到一萬多人,實在發展迅速。今天有一座十九層的大樓專門為教會的活動設計建造。這一切蒙受神極大的恩惠。」
朱傳道服侍的教會在一九八二年成立,時值宣道會希伯崙堂二十週年堂慶,神賜異象開拓的第四家分堂,現時聚會人數有一千二百人,從一開始便參與希伯崙差會之宣教事工。
于長老所服侍的美國若歌教會較宣道會沙田堂早成立三年,他說:「若歌教會在一九七九年成立時的異象,就是『建立一家凡事榮耀神的教會,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凡事照著神的旨意行,並按祂旨意來服侍這個世代。』」該堂會成立三十一年來,已有二千七百人受洗加入教會。在參與普世宣教服侍上,于長老認為雖已足遍各大洲,但在未得之民中植堂的事工仍處在摸索學習的階段。
楊中生牧師的堂會已成立六十一年,大約十八年前轉型為細胞小組教會,初期約有三百人,目前約有一千七百名會友,共有十個牧區(聚會點),會友大多是小康的中產階級。轉型成小組教會時,開始發展宣教事工,焦點是將福音傳到未及之地。
宣教事工理念與開展
夏牧師主要談及教會在宣教事工上的理念,播道會恩福堂的差傳目標主要有兩大方向,包括聲西擊東及回民事工。
聲西擊東主要是關心在異鄉的中國人,無論是留學生或民工,希望他們能夠在自由傳福音的環境下有機會認識耶穌。當他們信主後便接受栽培,以助他們打好信仰根基。待他們回國後,便能直接向家人和同胞作福音見證。目前在德國(Germany),英國(United Kingdom)及波斯灣(Persian Gulf)地區,我們與當地教會合作,定期差派短宣隊,舉辦佈道會及三福、栽培訓練,齊心完成神的大使命。
回民事工的策略,包括香港本地及海外事工。在香港成立一個印尼社區中心,關心一群在香港工作的印尼傭工,透過興趣班、訓練和節期性活動,吸引她們留在中心聚會;另一方面,中心也提供輔導及全人的關顧,透過生命接觸,互相關心和禱告,讓印尼傭工能夠經歷神的愛;外地方面,定期差派短宣隊去到印尼古邦(Kupang, Indonesia),與當地神學院合作,彼此配搭,一同將福音透過不同管道帶進穆斯林當中。
另外,我們也發展「培訓教會」的理念推動教會成長及植堂。他解釋:「培訓教會是從一個文化的層面來看整家教會的運作和溝通。舉例來說,有的教會高舉『信徒皆祭司』這基本信念,認定教會一切大小決定都需要信徒參與。結果教會的所有事情都要經過會友大會投票通過。有的教會注重代表制度,成熟的信徒願意委身,被選為代表(長老、執事、會佐)。這些代表就可以決定某類事情。這些作事的方法、原則和信仰,就構成那家教會的文化。教會的文化會影響每位會友的心態和他對信仰的看法。」
培訓教會的理念包括培訓會眾、領袖和教牧。他說:「透過整合這三方面,希望能養成會眾對領袖和教牧的尊重、領袖的同心、長執與教牧的彼此尊重。在這基本精神之下,教牧才能『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換句話說,一家教會要成為健康成長的教會,教牧、長執、每位會友須一起接受訓練,建立一家同心、同行的教會,彼此守望、互相代求、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這樣,教會才能踏上健康成長的道路……動員整家教會,從上到下每個層面──會眾、組長、執事、長老和同工五個層面,去幫助另一家教會,影響教會的整體會眾和領袖,朝向下列四點方向茁壯成長:第一,長執、教牧同心;第二,會眾對教會領袖尊重;第三,領袖對會眾的關心牧養;第四,教牧對領袖的訓練。」所以,培訓教會是非一般的差傳計劃。
朱傳道認為堂會推動宣教,需要配合牧養,重視薪火相傳,她說:「讓會眾的內在生命,經歷主的恩典以後,可以尋求神對失喪靈魂的負擔,以至各人可按神的感召來回應,並以其獨特的方式,在群體中一起參與宣教行列。」她對下一代更抱有期待之情:「特別讓年輕的一代,有機會聆聽上主如何在群體中動工的見證,如:預備人參與宣教事工、工場上的人心需要、生命被福音轉化等見證,以至年輕人被神的恩典感動,願意以分享恩典為其人生的取向,輔以適度的宣教體驗,挑戰他們奉獻自己來遵行上主的使命。因為薪火相傳是上主所喜悅的。」
楊牧師的教會在十八年前開展宣教事工,提到信徒人人都回應宣教這點,與朱傳道和夏牧師重視全體會眾都參與的看法也有相近之處,他說:「基於大使命是給每位肢體的想法,我們積極讓弟兄姊妹參與其中。宣教不能只是教會的一個事工,而應該像DNA一樣,是每個事工裡應有的本質。起初有些聲音會覺得教會或牧者投入宣教工作,影響牧養會眾的心力。經過許多的溝通、交流後,現在會友已經認知牧養與宣教是一體的,牧養是為了回應大使命,建造教會成為一個訓練基地和差傳的中心。
「神可以使用普通人去回應大使命,惟有人人回應宣教,才會成為一個運動,福音才能更快速的傳到未及之地。願意被差往異文化的人是『宣教士』,教會裡每個人都該參與『宣教事』。每位宣教士都有一隊由會友組成的隊伍作關懷、支援、代禱、奉獻。大家都明白『宣教』不是某些人的責任,而是所有人的責任,人人都參與。」
不過,要教會全體信徒推動宣教又談何容易?于長老坦言:「宣教在教會所有主要事工中絕對是最難推動的,也是最少人參與的,尤其在中國教會兩百年來的宣教歷史上,基本上是多收少給,知易行難。」推動事工雖有難度,但他認為神絕不會賜給教會無法完成的大使命,在神眼中也沒有難成的事。于長老介紹了若歌教會的宣教規劃,他表示:「目標:在尚無教會及傳道的地區宣教植堂,建立能自傳自立的本地教會。組織:以團隊事奉,由專職的牧長宣教士及同工帶領信徒一同參與。方式:有加入差會的宣教士、教會差派的植堂牧者宣教士,也鼓勵畢業覓職中的年輕人及提早退休的專業同工投入一至兩年的宣教事工。範圍:骨肉之親、海外華人及第二代的培育、跨文化事工、本地宣教及建立直往地極去的宣教基地。」
繽紛的宣教事工
宣道會沙田堂的會眾積極參與宣教事工。一九九九年起,神先後感動了不同的弟兄姊妹放下自己的工作,參與一年或以上的信徒宣教工作,至今已差遣了三位信徒宣教士。朱傳道說:「單在二○一○年,差傳信心認獻超過港幣三百八十萬,支持不少宣教士、差會及本地的福音機構經費。同時,每月有定期的禱告會、接待回港述職的宣教士,以及每年舉辦海外短宣、差傳年會等活動,培養會眾對差傳宣教之認識和負擔,推動肢體以禱告、奉獻、實際行動參與宣教行列。」
去年該堂會舉辦柬埔寨(Cambodia)短宣,由報名到出發服侍的程序甚具系統,共二十七位弟兄姊妹參加,其中有十五位青少年、四個家庭之家長,以及五位成人肢體。由四月開始,參加者經過報名、同工的面試、一連串的訓練、撰寫代禱信、在不同的團契小組分享、籌款、團隊建立、學習語言等……直到八月,才踏進工場。早前的工夫就是盼望能讓參加者有更多體會:作為宣教士,預備進入工場前,在團體中需要學習和準備的過程,從中發現上主如何在其生命中動工,並如何讓其他的肢體,成為其生命的祝福。因為宣教從來就不是單打獨鬥、一個人就可以成就的使命。
朱傳道說:「除了參觀當地的歷史景點、探訪宣教士、獻上禱告之外,主要協助宣道差會的兩家堂會:金邊堂及宣恩堂,與其中的同工、宣教士及當地的肢體配搭,舉行暑期兒童《聖經》班,還協助堂會大學生團契、主日崇拜、探訪等工作,讓短宣隊親身體會當地人民的生活,並參與在宣教士的生活和服侍之中,使差傳宣教不再是《聖經》人物或屬靈偉人的故事,而是現在就能親自參與:藉著同心傳揚,使未聞福音之人,有得救恩和醫治的機會。」
楊牧師則提到他們的宣教事工範圍及事奉訓練,他說:「從初期的中國大陸一直到印度(India)、孟加拉(Bangladesh)及中東的國家。目前為止差派到宣教工場的長期宣教士,共有十五位成人及四位青少年子女。現在要回應獻身給神的會友,最多的就是要成為宣教士……十五年前我們開始了一年制全時間的事奉訓練學校,採用門徒化的訓練。有數百位的教會會友畢業於此,多數宣教士、傳道、同工也都由此產生,堪稱宣教士的搖籃。」
于長老也為我們介紹了若歌教會宣教事工的具體發展:「宣教基金是在十一奉獻外的信心認獻,加上植堂基金,超過教會總預算的四份之一;牧長及師母帶領各地領袖及神學培訓;會眾每年都有許多機會到在不同地區參與短宣服侍,服侍內容以兒童暑期《聖經》學校、針對初高中生英語教學節目及醫療隊為主。短宣隊成員的徵召,早在半年前就截止報名,為的是即早展開三至六個月的培訓。大的隊伍在學習跨文化之前要先在本地學會跨語言及堂會;若歌教會有近十個中外宣教伙伴,一同在前方合作宣教及在後方積極培訓;並自一九九八年起大力支持基督使者協會為華人眾教會舉辦三年一度的差傳大會,由黃小石長老及本人先後擔任了五屆的籌備會主席,為華人教會的普世差傳事工盡上薄力,盼望起到鋪磚引路的果效。」
延續下去的使命
堂會的教牧同工除了在自己的堂會中努力推動宣教,也可以有另一種路向。楊牧師的教會積極與區內教會一起合作宣教:「要完成大使命,再強大的教會都沒辦法獨力完成,一定要合作、發展教會網絡。區域裡的各教會一起發展宣教時,大家的關係更好了,小的教會也不再覺得因為規模小而無法回應,甚至因為教會間一起合作,也對所在的區域產生了影響力。」
他回顧過往,作為堂會其中一個牧區(聚會點)的區牧,也是堂會宣教部同工。有一年差不多有三份之一的時間,外出在宣教工場上巡迴。不禁會令人疑問:「這樣的時間分配能夠將教會牧養好嗎?」他回應:「我想發展宣教不能缺少團隊服侍,一家宣教的教會應該是一家彼此相愛、彼此成全的教會。因為耶穌說:『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十三35)『被人認出』不就是宣教的一種方式嗎?我們在團隊中彼此成全、支援,讓教會的宣教工作能發展得更好。不但不會因為牧者不在而疏忽了牧養,反而成全更多工人起來服侍。
「感謝神讓我們教會這些年間與祂同工,將福音傳到未及之地,我們一直還在學習,也曾有很多失誤,但有許多同路人一起走而不孤單,就憑著信心往前走,要看見更多失喪的靈魂得著福音。」
前文提到的培訓教會概念,夏牧師盼望一些教會可以透過這理念健康成長,並提到面對負面經歷時的態度:「有些教會仍然在摸索當中,找不到一條健康教會的成長路。如果教牧同工、會眾上下一心,願意學習並經歷神的賜福,成為一家健康的教會,可以接洽其他合適的教會,藉這『培訓教會』的理念跟隨一條可行、可學的方法,走上健康成長的道路。
「每家教會都必然會面臨衝擊、經過逆境,處理得不好會帶給教會極大的傷害,甚至分裂。這些困難、問題可能是外來的,也可能是內部的。譬如社會的變動(像一九九七年前的移民潮、金融風暴或社會道德的標準與信仰的衝突(像同性婚姻、同性戀合法化);或是同工的不和、同工與長執之間有嫌隙、長執之間的不和,都是教會必須小心處理的事件。在培訓教會的學習中,有機會讓各教會彼此坦誠分享成功的個案,更要互相學習避免失敗的個案,這樣才成為一個彼此祝福的培訓教會的事工。」
點點勉勵
朱傳道的堂會有興旺的宣教事工,她勉勵一眾教牧同工繼續努力:「作為傳道同工,須認清堂會的屬靈傳統及歷史,讓會眾秉承先賢先哲之宣教傳統,在當下以感恩的心,禱告等候聖靈的差遣,並在實際的牧養場景中,教導上主宣教的心意,創建親歷其境的體驗,從中察驗上主和配合祂在人心中之動工。」
本文作結之際,于長老補充了他出席第三屆洛桑世界福音會議(Lausanne Congress on World Evangelization,下簡稱洛桑大會)的感受,成為我們的鼓勵:「二○一○年十月在南非(SouthAfrica)參加了第三屆洛桑大會,看見來自全世界198個國家四千二百多位代表及近千位義工同聚一堂,跨越文化、語言、宗派、國籍,同心為普世宣教禱告。看見許多代表在各處盡心竭力並同心協力的服侍,在許多危險地區前仆後繼的冒死宣教,內心深受震撼。祈祝二○一一年在印尼(Indonesia)舉辦的世界華人福音會議,能有海內、外更多宣教領袖、牧長、宣教士和同工參加,一同為中國禱告,使興起的中國成為宣教大國,蒙福的中國成為萬民的祝福。」
本文原載於《教牧分享》總第一七五期,二○一一年一月號,第二至六頁。世界華福中心版權所有,如欲轉載,可來信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