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華人教會

對「何謂差傳?」這議題,各人就有不同的定義!過往是到蠻荒之地作跨文化事工才算差傳,教會素來只支持海外宣教工場的宣教士和工作。然而,今天卻有不同族裔移居社區,成為鄰舍,基督徒可否在本地宣教?宣教士不需遠渡重洋,離開家人,聯會支持嗎?
20世紀六、七十年代,香港社會上習慣稱「傷殘人士」為「殘廢人士」,近年來則改稱為「傷殘人士」。 「傷健」一詞最早源用於香港傷健協會,「傷健」二字原為傷殘人士及健全人士的簡稱。傷健融合(PHAB Integration),則用作描述兩個群體的共融。傷健融合的概念實有著深遠意義......
「Hey, Joe!」無論我到甚麼地方,菲律賓人總是叫我Joe,有時我會直說:「我的名字不是Joe,而是Mark!」這是來自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菲律賓人對美軍的稱呼,時至今日,已成為他們對白種人或美國人的一種嘲笑的稱號。無論在菲律賓多久,我的他加祿語總帶有美國人的口音,而且仍然犯錯誤,特別當我疲倦時,腦袋糾結,本想說「將你的心打開讓主進入」,竟說成「將你的貓打開」......
全世界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總數已達6億,有60多個國家的老年人口達到或超過人口總數的10%。看到澳洲墨爾本有許多年老的華人移民,過著與社會隔絕、無奈、孤寂的晚年。有人戲稱這群華人長者為「三等公民」:等吃、等睡、等死。為了把「灰色的莊稼轉為銀色收割的力量」,我們創辦了......
「是主恩,侍主殷」,透過我倆在海外教會、福音機構的牧養培訓及巡迴(支援)宣教的實地作戰體驗,作實錄見證。分辨在宣教工場的不同處境的獨特需要,融入其文化中服侍;與當地同工配搭,一起參與、設計和拓展不同傳福音的服侍模式,再配合領袖與信徒生命的訓練裝備,加上資源的調配匯聚,最終將福音對象帶進教會群體,形成整全福音配套,以求完成整全福音的使命。
進入21世紀,我們面對世界的需要和挑戰較過去的世代都要鉅大及嚴峻;縱使我們有極度先進的技術和設備,卻不能保證我們的安全。我們無力抵抗大自然的災難,人禍發生前也不會預先給我們警告。我們期望一個健全的家庭及祥和的社會,在已然破碎的家庭和失控的社會中,問題卻層出不窮......
雖然天災人禍古已有之,但正當人類雄心勃勃,以為跨入二十一世紀,更能夠彰顯人類的科技、知識、創造等能力,殊不料本世紀的頭十年間,超大、特大的天災人禍接踵而至,讓整個世界應接不暇、疲於奔命,終於再也無法高唱〈明天會更好〉,轉而陷入深深的鬱悶、寂寞的心靈深淵......
甚麼是神學教育的宗旨?《馬可福音》一章十五至二十節記載耶穌剛出來服侍時的一段話是關鍵。首先,祂宣告說:「日期滿了,神的國近了,你們當悔改,信福音。」接著在十六至二十節記載了耶穌在加利利海邊向兩對兄弟發出呼召︰「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