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命門徒Podcast

2023年10月7日,巴勒斯坦激進組織哈瑪斯突然向以色列發動火箭和地面攻擊,隨後以色列也向哈瑪斯宣戰,展開軍事回擊。持續衝突下,雙方的死傷中有許多是平民,甚至是婦女兒童。面對這樣的局勢,基督徒很多時候也分成兩邊,一邊同情以色列遭受攻擊,一邊為巴勒斯坦人長期受到壓迫的處境抱不平。基督徒到底要如何關心守望以及為中東禱告呢?本集我們邀請到長期居住在以色列的愛臨宣教士,從她的觀點幫助我們釐清對現代以色列的認識,當我們看見中東的局勢,及其背後的問題根源時,該如何保持關心,以智慧行動,並一起禱告呢?
中國溫州地區的教會在過去幾十年快速發展,而溫州地區的基督徒也隨著他們到世界各地經商的腳蹤,在不同地方建立教會。其講道、派工、家長制度、重視關係的治理模式也深深地影響著法國、義大利和西班牙等地的歐洲華人教會。本集我們邀請到成長於溫州教會,受到溫州教會屬靈傳承的澆灌,投入研究溫州教會模式更新的舍禾牧師,請他來和我們分享,溫州教會的發展史、今日溫州教會的模式、危機和挑戰,以及更新的建言。
基督新教自馬丁路德所引發的宗教改革以來,發展出許多不同的宗派,而在不同區域的發展,有些地方界線模糊、或有可能因宗派立場的原因教會不能合一;甚或宗派已經是過去的歷史,如今談論宗派已不再重要?本集我們邀請到中華信義會神學院的蔣伊鈞傳道,請他和我們分享,他如何看待信義宗神學的當代價值,並談談宗派與教會合一到底是相對立的,還是可以互補,甚至帶給我們另一種對合一的想像。
世界各地華人教會的歷史長短不一,但現今在這些西方國家的華人教會所面臨的一個大哉問是:面對說英文、西語、義語、法語......等等的下一代,華人教會到底該如何理解和看待「華人」這文化、語言和身分的根?本集我們邀請到出身於香港,在加拿大生活多年的黃志文牧師,分享身為雙重文化身分的祝福與掙扎,並從一個「接棒者」的角度,來反思華人教會的「傳承」。
現代強調創新,但我們卻常忽略了所有的創新都不是憑空發生的,而是建立在前人的努力上!耶穌基督道成肉身,並建立了教會,肯定了人類歷史的意義;如今教會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面對未來,我們非常需要在回顧過往中前瞻未來,在傳統的基礎上持續創新前行!本集我們邀請到在溫哥華牧養教會,長年投入「口述歷史」研究的謝大立牧師,來和我們分享什麼是口述歷史,口述歷史對跨代同行,以及對今日教會踐行宣教的意義。
近年極端氣候的出現,世界各地洪災、熱浪、野火的災情頻傳,因著人類對生態的破壞而造成的氣候變遷,似乎已不是一個學術上的假說,而是成了我們正在經歷的事實。本集邀請在馬來西亞長期投入研究生態神學的江得順牧師,請他帶領我們重新反省創造與終末的意義,並一起探討,從基督信仰的角度,我們到底該如何看待生態危機,以及這對今日基督門徒培育的意義為何?
過去幾年世界各地華人教會領袖最普遍談論的挑戰就是「年輕世代的流失」。大家都看到教會需要年輕人,也都努力希望教會能夠一代又一代的傳承。然而,年輕世代離開教會的趨勢似乎仍舊繼續。本集邀請鄧敬獻傳道,他以非典型的方式在服事馬來西亞的年輕世代,他將和我們分享我們對年輕世代常有的刻板印象,哪些大致正確?哪些誤會大了?也提出「牧養年輕世代作主門徒」有哪些重要的意義。
在上一個世紀的 70 年代,北美查經班蓬勃發展,其組成從經濟、求學因素移民的東南亞移民,到因不同移民法案開放而湧入的中國或香港移居者,逐漸發展成今日的北美華人教會。本集邀請海外校園團契的創辦人蘇文峰牧師,要和我們分享北美華人教會過去的發展歷程、神如何使用北美華人教會的組成與樣貌,在歷史、危機與轉機中,帶出對北美華人教會未來的想像與期許。
本集訪問宣教學者溫以諾博士,人類學背景的他,橫跨中、西福音工作與研究教學,不僅創先發展出許多重要的華人宣教理論。不限制於自己過去發展的「關係神學」、「恩情神學」論述,近年倡議的「散聚宣教學」,究竟和傳統宣教差異為何?他們究竟是互斥還是互補?溫博士引用大量的例證,不僅讓我們對新的宣教典範,有更深的認識,也聽見上帝在世界各地散居的人當中奇妙的大能!
過去三十多年,各地的華人教會均可見五旬節/靈恩運動(Pentecostal/Charismatic Movement)的顯著發展,但也因為對聖靈恩賜的理解或實踐產生意見分歧,而陷入對立乃至分裂。本集我們邀請到神召會背景、台灣政治大學的葉先秦老師來和我們介紹近代五旬節/靈恩運動的發展,當代靈恩傳統的神學建構,以及它對整個基督的教會帶來何種張力、刺激和貢獻,同時指出傳統「三波說」的侷限和問題。
想到歐洲,我們大多數人想到的是西歐和南歐的國家,但對東歐的理解就相對缺乏。然而在過去幾十年,東歐的華人教會也在漸漸發展起來。本集我們邀請到在塞爾維亞華人教會的項君聖傳道,請他來和我們介紹東歐華人教會的處境、挑戰、和宣教契機,提到即便都是華人,但不同地方的華人,其實也存在著巨大的文化差異,彼此連結和搭配的過程,也需要有一種跨文化同工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