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徒培育

耶穌升天前賦予教會的大使命,就是在萬國中培育門徒。培育跟隨耶穌基督的門徒,是教會宣教使命的核心。華福文庫中「門徒培育」的分類,收錄的文章內容包括門徒培育的目的、內容、處境、過程、策略、作法、以及與宣教使命的整合。

約翰·派博牧師曾寫道「我們宣教,是因為萬國的敬拜還沒有發生」。「萬國」將會如何敬拜?只有我們熟悉的「讚美之泉」和Hillsong,還是各有獨一無二的方式?除了音樂,還有什麼藝術形式可以使人朝向神?藝術表達和生命轉化又有什麼關係?所有藝術是否都能為神所用、世界通行?各地教會該如何將藝術融入的宣教實踐中呢?「民族敬拜學 Ethnodoxology」將為您解答以上問題。 聖經說,我們要用「心靈誠實」敬拜,心靈的轉化才是宣教的核心。敬拜,當用「萬國」的心靈的語言!來聽聽潘傳道生動的分享吧!
印尼號稱千島之國,有超過110個民族,也是全球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1965年起禁學華語30多年;又遭政變致使許多華人選擇了「基督教」來填補身分證上「宗教信仰」一欄的空缺。一樁樁歷史事件造成了今天華人教會特有的語言文化格局。 為何數十年的華語斷層卻成為今天印尼華人跨文化融合的禮物?在一個多民族的社會中,教會宣教、牧養、門訓的現狀和挑戰是什麼?來聽聽傅牧師的分享吧!
在教會裡講「效法基督」是老生常談,卻少有人在婚姻問題上覺得應該效法。長大成人,結婚生子似乎是順理成章。華人文化說「血濃於水」是靠姻親界定家庭。然而教會應是「水濃於血」,突破血緣的群體── 因洗禮的水從四方歸入神家,在基督裡建立比姻親血緣更加親近、寶貴、永恆的關係。 耶穌為何沒有娶妻生子?神為何創造婚姻、家庭?「倫理」和福音到底有什麼關係?來聽聽多年鑽研家庭神學的黃國維院長怎麼說!
訪談中鎮定自若的王長老小學時人稱「口吃大王」,常常自卑地躲開人群。有一次他在眾人面前做報告,竟然結巴到說不出一句話來。那天晚上,他做了一個禱告:「上帝啊,如果口吃要跟著我一輩子,那麼求祢讓我......」 故事的力量和它對一個時代的意義是什麼呢?想知道為什麼說一個好故事對基督徒而言這麼重要嗎?想知道說故事和門徒培育的關係嗎?那麼又如何說一個好故事呢?快來點擊收聽王長老的故事吧!
Isaac入行IT業十餘年,卻轉戰不通網絡、水電的東馬來西亞山區,跨文化服事原住民。他見證了跨文化的合一始於先踏出服侍的那一步,不是由高向低伸出援手,而是平起平坐並肩攜手。甘心降卑成為對方的樣式,委身同行,如基督道成肉身。他展示了塑造生命的門訓,乃是以為父的心腸陪伴青年人,以生活的點滴和最真實的喜怒哀樂教導。來聽聽Isaac的故事吧!
宣教士是種職業嗎?宣教只是靠1%的人衝鋒陷陣?吳牧師說門訓是帶出靈性、情緒、關係和使命的全人重塑,最終走向宣教。他的「門訓之旅」是帶著由廚師、魔術師、殯儀師等組成的短宣「師隊」,讓各人從自己專業獨特的角度與人連接,多元合一,全民皆兵,見證福音。一切職場皆禾場!來聽聽年近古稀宣教熱情卻絲毫不減的吳牧師分享他的經歷吧!
說起神學,你會想到什麼?三位一體,道成肉身,因信稱義? 神學是學習搭建過去的語境和今日的處境之間的橋樑;學習身處日新月異的世界,以聖經為本,並福音為基礎的思辨;學習面對挑戰,與自己的時代沉著對話的智慧。神學與你我息息相關?神學應該普及化?來聽聽做了兩年網絡神學寫作卻突然跑去讀神學的阿豐如何說!
嘻哈傳教士李祺從未想過做歌手,甚至曾為信仰毅然放棄心愛的舞台。但當發現人們爭先恐後看街舞,對教會的免費大餐、福音小冊子卻避之若浼時,他帶著自創的《四律饒舌》重新站上教會去不到的舞台,高唱的正是被人冷眼的福音。 不入流的街頭文化「嘻哈」的精神是不受世俗禮教束縛,不被教條規矩左右,自由表達「真」我。而對「真」的強調和追求,正是基督信仰的本質。來聽聽李祺另類的故事吧!
宣教就非要親身去到窮乏的地方?Alex弟兄曾在北韓、中東等缺乏、受逼迫之地服事,在這樣的地方,信仰等同於性命。他用他的見聞講述,最難的服事不是去供給,生命和生命的相遇不是僅僅在主裡稱兄道弟,而是在苦難中認同我們是「一家人」,在窮乏裡不離不棄。苦難對信仰有什麼啟發?來聽聽Alex的分享吧!
如果沒有向內關顧的屬靈生命,行動中的「膚淺」就難以避免,反之亦然。 神透過在歷史中陪伴、帶領祂子民一次次地移動,啟示了一種珍貴的互動關係;在移動與重新適應的過程中,求神讓我們打開眼睛,看見身旁鄰舍與陌生人的存在與需要。因為真實的跨越,才有紮實的成長。想要在跨越中蛻變嗎?來聽聽Easten的研究成果吧!
耶穌問彼得:「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同樣的問題觸動了當時年輕的莊育靖牧師。直到他在非洲短宣中親睹宣教現場以後,上帝再一次向他說:「沒有什麼,就是因為愛。」看見非洲禾場復興的趨勢和需求,育靖牧師不禁好奇到底這些人歸主後,是誰來訓練他們成為門徒呢?如果2050年福音的國度將從西方社會移向整個大南方,那非洲準備好了嗎? 年輕的他,在上帝的引領中,進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異文化世界,一晃十幾年。像嬰兒一樣重新學習語言、在完全陌生的環境重頭建立人際網絡、擔心孩子們的教育和適應、努力面對與他成長以來完全相異的文化處境。當發現自己竟然什麼都「不能」的時候,他體會到什麼?一切由零開始,心中充滿了無力感,甚至對異文化充滿的困惑和批判,他如何尋找突破? 回過頭來十幾年,作為前線的宣教士,他有什麼話想對跨文化宣教有負擔的年輕人說嗎?到底我們能不能才能打從心底去接納一個文化?為什麼這趟宣教歷程,竟然也是一趟悔改之旅?這一集,莊育靖牧師將敞開心屝,與我們分享他在宣教工場中生命和眼界的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