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徒培育

耶穌升天前賦予教會的大使命,就是在萬國中培育門徒。培育跟隨耶穌基督的門徒,是教會宣教使命的核心。華福文庫中「門徒培育」的分類,收錄的文章內容包括門徒培育的目的、內容、處境、過程、策略、作法、以及與宣教使命的整合。

全球華人散居各地、落地生根,卻彼此疏於連結互助,華人教會如是。1974年,為了聯繫眾海外華人教會合一推動福音差傳,上帝興起了「華福運動」。走到了今天,「華福運動」依然與時並進、與我有關嗎?這一集,我們邀請到連任兩屆世界華福中心總幹事的陳世欽牧師前來訪談,他擁有約四十年在世界各地服事的經驗,將與我們鳥瞰全球華人教會的概況、細思慢想「使命」與「門徒」的一體兩面。在 “If everything is mission, nothing is mission”的迷思底下,到底「使命門徒」和傳統宣教士的角色如何被理解和取得平衡?而當提到對華人教會最迫切的關注,陳牧師引出了「領袖危機」的議題。這一集,從過去談到現在、從東談到西、從內在談到外在的生命素質,讓我們一同從中聆聽、反思、學習。
教會是愛下一代,還是只是需要下一代的能力?談到跨代牧養,這尖銳的問題實在值得提問。義大利華人教會青年流失嚴重,沈利牧師認為語言隔閡和不適應教會傳統文化是箇中原因。談到補救方案,沈牧師直說:「他們需要真正愛他們的牧者」,而門訓正是生命影響生命的關鍵過程。網路崇拜在疫情之下興起,專業的器材、用心的「製作」真的能連結生命,造就門徒嗎?對於教會而言,疫情的出現似乎是一場考驗。當各地牧者領袖都面對著遠距離牧養的痛苦時,是什麼讓大家堅持下去?面對疲於奔命的生活、愈漸黑暗的時代,「捨掉可以捨掉的,抓住不能失去的。」這是沈牧師給華人教會的忠告。
在科技發達、資訊唾手可得的世代,當代信徒的聖經理解和神學水平相比二、三十年前竟然有大倒退?謝木水院長以多年在各地牧養和進行神學教育的經驗愛心說誠實話。他在慨歎中呼籲信徒務必要重燃對聖經的熱愛和整全認識。同時,在動盪不安的時代,他相信真理教育、以家庭為單位的跨代牧養、善用新世代科技所長、改寫傳統的領導模式,將為「跨代同行」和「承傳」帶來關鍵作用。此外,教會社會責任與政治的界線在今天越見模糊,過多的期望與絕望都為教會帶來負面打擊。華人教會在當下處境如何能化危為機呢?他認為需要「斷!捨!離!」。
1972年,美國麻省牛頓第一教會關閉。這家擁有308年悠久歷史的教會,將其具歷史意義的文物捐贈給博物館,又將教會建築物賣給一家希臘福音教會,正式解散。牛頓第一教會創立於1664年,到1952年全盛時期,會友增至1200人。但不幸的是,會友人數開始逐漸減少。事工再延續20年(1952~1972),該教會會友人數由1200減至325,其中只有很少年輕人,四份之三的會友超過五十歲。因此他們決定關閉教會。從以上敘述中,我們看出甚麼問題?
如果門徒訓練真的那麼重要,為何常被忽視?現在你必須明白,我們以三種方式忽視某些事情。我們忽視,不做某些事。我們忽視,不再做某些事。我們忽視,以錯誤的方式做某些事。教會常常忽視門訓,這非因我們不知道其重要性,門訓的重要性就在《聖經》中。每家教會的焦點都包括門訓,或存在於其使命宣言之中。門訓是大使命的一部份。再者,教會忽視門訓,並非因不進行或不再進行門訓。那麼為何門訓仍被忽視呢?
好消息。壞消息。在《聖經》裡,耶穌常使用對比的修辭教導一些重要的東西。《路加福音》十章二節有一個危機,一個相當重大的危機。耶穌說:「要收的莊稼多,做工的人少。所以,你們當求莊稼的主打發工人出去收他的莊稼。」這裡有些極為重要的課題。對國度門徒訓練而言,它是深邃和基本的,也是一些對普世差傳極其重要的東西。好消息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