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教育

神學的起點,始於上帝像人類啟示自己的行動。華福文庫中「神學教育」的分類中,收錄的文章內容包括對不同神學傳統的介紹、對不同議題的神學反思、與不同神學院老師的對談、在華人處境中的神學思考與教育、以及對當下神學教育的反思等。

你一定聽過諸子百家有位墨子,但除了「兼愛」、「非攻」你還了解更多嗎?墨家學說和基督信仰竟有諸多相似之處?中國傳統和基督文化有對談的可能嗎?神學研究的價值為何?是形而上的神學「無用」,還是華人文化崇尚的「實用主義」的侷限?漢語神學建構重要嗎?未來又何去何從?本集加拿大維真神學院在讀生吳書翔弟兄將基於他的研究帶我們一一探索這些話題!
1982年,一個安靜、封閉的後文革時代,街頭巷尾所見皆是清一色的「毛式」藍灰色制服,沒有西方人敢想像走進中國。就在那一年的北京,神徹底地感動了柯立天教授,這位地地道道的美國白人。此後的30餘年,他潛心研究中國歷史、文化,輾轉美、台兩地教授教會歷史,培訓宣教士。 從柯教授的視角縱觀歷史,唐、元、明、清都不是神所揀選的時代。文革後,人人以為教會已死,神的時間卻好像到了。王明道出生的1900年發生了什麼?他91年的生命又見證了怎樣的本土教會復興?「中國」究竟是什麼?華人的身分認同又是什麼?基督文化和華人文化會融合嗎?未來華人在普世宣教中有何機遇與挑戰?且聽柯教授慢慢道來!
葛理翰牧師曾說:「我相信神的下一個偉大行動將通過職場的信徒來實現」。世界華福中心(下稱「華福」)深信各行各業的基督徒都肩負著「普世宣教」的責任與使命。因此,華福希望不只是動員1% 的人投身宣教,而是動員「職場」所涵蓋的99%的信徒活出呼召......
在教會裡講「效法基督」是老生常談,卻少有人在婚姻問題上覺得應該效法。長大成人,結婚生子似乎是順理成章。華人文化說「血濃於水」是靠姻親界定家庭。然而教會應是「水濃於血」,突破血緣的群體── 因洗禮的水從四方歸入神家,在基督裡建立比姻親血緣更加親近、寶貴、永恆的關係。 耶穌為何沒有娶妻生子?神為何創造婚姻、家庭?「倫理」和福音到底有什麼關係?來聽聽多年鑽研家庭神學的黃國維院長怎麼說!
馬克思提倡「唯物主義」,尼采認為「上帝已死」,哲學與基督信仰水火不容?讀哲學就會被世俗的思想擄走,稍有不慎便引火上身? 哲學與聖經有什麼關聯?為什麼了解哲學思想和理解神學著作息息相關?歷世歷代的神學家其實都是優秀的「跨文化宣教士」,這又從何說起?生活無處不滲透著哲學,與其置身護教「攻防戰」,不如將哲學看作是基督信仰與形形色色的世界觀、價值觀、宗教觀溝通的橋樑。教會發聲不應只是真理的「獨白」,而是要知己知彼,看見影響著人類社會文化和公共空間的是什麼思想。哲學幫助神學活用一切知識,神學透過哲學與處境對話。來聽聽江牧師的分享吧!
說起神學,你會想到什麼?三位一體,道成肉身,因信稱義? 神學是學習搭建過去的語境和今日的處境之間的橋樑;學習身處日新月異的世界,以聖經為本,並福音為基礎的思辨;學習面對挑戰,與自己的時代沉著對話的智慧。神學與你我息息相關?神學應該普及化?來聽聽做了兩年網絡神學寫作卻突然跑去讀神學的阿豐如何說!
陳俊偉院長帶我們從「王權」(kingship) 的角度重新理解「神的國」。了解「天堂」不是地理概念時,會如何幫助我們更立體地認識「神的國」和耶穌「作王掌權」的身份?當我們重新檢視新舊約的連續性和重要性,再加上「已然/未然」的觀點,會如何幫助我們檢視教會今天的掙扎?讓我們來聽院長的分享吧!
當我們回溯歷史時,宗教改革為教會帶來突破性的更新,卻也導致羅馬天主教內部的鬥爭,分裂出基督新教,並引發許多革命和聖戰。時至今天,教會醜聞也時有發生。無可否認,教會同樣擁有黑暗和暴力的一面。有些人目睹一切,甚或身受其害,最終黯然離開教會。然而,也有一群人,堅持留守到最後。到底,教會值得愛嗎? 這一集,新加坡神學院謝木水院長將為我們簡介他剛出版的新書《愛教會到底?!》回溯宗教改革的根源,如何幫助我們反思教會分裂、教會權力和政治的問題?聖經的權力觀是如何的?歷史既成過去,我們如何直視和處理過去的黑暗、暴力和傷害?面對現實中教會濫權,無論是性、金錢、和權力的軟弱,我們應該怎樣面對?教會濫權的問題,可以被修正嗎?為何經歷過教會人事物的黑暗面以後,依然有那麼多人選擇留在教會?面對受傷和失望的信徒,謝院長有什麼話想說?直視教會真實的面貌,我們又該如何抉擇?
目前在英國愛丁堡大學做研究的Calida因著2014年香港雨傘運動的事件,從公共神學的領域走進了數位神學的探索(Digital Theology)。隨著疫情爆發,教會被催促走進網路世界。面對陌生又「虛幻」的數位空間,教會在積極學習之外,也提出了各種各樣的神學討論。Calida也提到在疫情期間,因著英國與香港的文化差異,兩地的信徒以很不一樣的心態來回應網路崇拜。向來重視個人主義的英國社會,為何抗拒網路崇拜?而數位時代又為教會帶來了哪些挑戰和機會?隨著數位時代的到來,造就了「關鍵意見領袖」 (KOL) 的興起,他們往往從網路到實體帶動意見潮流的走向,那到底KOL與今天常提到的「無大台」概念有沒有抵觸?教會又是否可以擁抱「無大台」概念?
馬來西亞是融合了馬來族、華族、印度族和其他原住民族的多元社會,也是全世界最多宗教共存的國家之一。多樣性的種族、語言、宗教和文化共冶一爐,引發張力,讓「種族分離」成為了馬來西亞長久以來關注的議題。不少當地政治家提倡理性政治的觀點,也有宗教領袖嘗試進行公共對話,促進社會融合。然而,公共交流始終停留在學術和精英階層,無法進到廣大階層。 有鑒於此,馬來西亞神學院學生主任張俊明牧師嘗試從公共神學與靈性的角度切入,提出基督教對族群分離問題的觀點,嘗試彌補理性和情緒政治上的缺失。基督徒到底如何能在日常生活中回應種族共融的目標?又如何利用「由下而上」的觀念來促進族群和諧的長久遠景?馬來西亞的基督徒或教會在面對政治與宗教張力需要克服哪些瓶頸?公共神學觀點是否能為馬來西亞的實際狀況帶來新的出路,並最終實踐大使命?這一集,讓我們一同虛心聆聽、彼此學習。
Clubhouse、MeWe、Telegram、Signal、Instagram、Whatsapp、Line、Wechat、Youtube、Facebook、Podcast、Zoom等等。你的手機已安裝了以上的軟體了嗎?在疫情和社會不穩之下,新媒體興起和轉換的速度變得前所未有般快。為了適應時代和尋找出路,教會群體加緊學習,連神學院也推出了網上神學教育。但改變卻沒有為全職事奉的人數帶來新高峰,不增反跌。擁有資深媒體界經驗的現任神學院講師蔡玉玲老師一針見血地提出反思:「基督教群體是正在使用媒體呢?還是被媒體使用呢?」當代信徒被持續不斷和海量的媒體資訊包圍,各種各樣的觀點角度爭相建構著我們的世界觀,最終在不同群體中造成層層撕裂。到底教會該不該談論政治議題?最後,作為女性基督徒領袖,蔡老師將淺淡男女領袖跌倒的個人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