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教育

神學的起點,始於上帝像人類啟示自己的行動。華福文庫中「神學教育」的分類中,收錄的文章內容包括對不同神學傳統的介紹、對不同議題的神學反思、與不同神學院老師的對談、在華人處境中的神學思考與教育、以及對當下神學教育的反思等。

世界局勢的變動、戰爭的威脅影響了全球。本集節目書翔訪問了香港浸會大學的郭偉聯博士,他分享華人社會中有一個穩固/定的結構,期待安定和諧 。但和諧就等於和平?還是只是積忍不發?但基督信仰的本質、救恩的內涵是直面我們的罪惡的。面對罪惡和公義的議題,和平是不是只是口號或粉飾?小至自我內心的平安、人與人之間的和平,到面向戰爭、公共議題的發聲,郭偉聯博士透過近年他深耕的「栽種和平」計畫去實踐,提出了行動和步驟,值得我們一起省思。
想到清教徒,可能想到的是十七世紀的五月花號載著一百多位英格蘭的清教徒到美洲大陸試圖建立新社會。其實,華人教會早期宣教士的事工,深受清教徒神學的影響。到底何謂清教徒?清教徒神學又是什麼,有哪些特色?近年公共議題在各地都造成世代/社會的對立,包括教會內部。本集邀請到新加坡神學院的王以潔老師,來和我們談談什麼是清教徒神學,以及清教徒神學如何能成為我們面對今天這多元社會的神學資源。
ChatGPT 由 Open AI 發布以來,影響甚鉅,人們已從一開始的震驚,隨著許多科技公司的加碼投資,與愈來愈多的使用方式在網路上流傳,似乎已漸漸接受這個趨勢。ChatGPT 讓我們不只看到這個技術,更是 AI 科技對人類社會的衝擊。本集節目邀請到長期關注教會新媒體發展的神學人邱慕天,來談談 ChatGPT 在表面話題的背後,真正我們該關注的議題是什麼!
高銘謙博士是印尼華僑,出生成長於香港,1997年大二時蒙召全職事奉,起初在學園傳道會擔任校園同工,畢業後擔任傳道。其後在英國杜倫大學攻讀神學詮釋學及歷代志的音樂敬拜神學,先後獲得文學碩士及哲學博士(舊約)學位。他深入淺出的分享了以基督為中心的釋經對話原則,不只是單向的解釋真理而是生命的互動與轉化。釋經同時是牧養的基礎,是教會核心信仰的綱領,也是群體的宣認,主導教會走向跟隨基督的方向。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研究舊約的高老師也帶領我們看見聖經人物經歷的一切,也映照著我們面對未來的一些態度與方向。最後高老師也提出神學教育中的傳承和改革,發人深省。
當我們談到社會液態化時,並非教會要去模仿社會的液態化,正如黃厚基博士所説的,我們有時會對創新成癮,覺得要新、要跟以前不一樣才是好的,但我們流動性的重點不是為了創新,而是為了回到根本——神的話,並在真實信仰群體裡塑造,透過與他人的互動來認識上帝的恩典,在聖靈當中認識自己。
董家驊牧師看到實踐神學並不只是談論如何建構一套理論,而是先去看當下的實踐是什麼,這實踐的背後受什麼理論影響,再回到聖經文本去做神學反思,從而產生實踐的更新。而福音則是讓我們看到,即便人類最大的失敗,上帝都可以把它變成得勝的記號。所以見證福音的大能就是實踐我們在基督裡本為一的關係。
李錦綸博士來自香港,一直致力奧古斯丁神學、系統神學、及中國宣教方面的研究,在台灣、北美的神學院都有長時間的服事,也曾任中國福音會總幹事。在本集訪談中李博士剖析了儒家文化與西方哲學的思想中信仰的位置,也分享到墨家思想和舊約的融合與連結、詩經與挪亞時代能有文學呼應等精彩的見解。並分享理解這些神學脈絡如何影響到我們身處現代社會的信仰實踐,非常精彩,邀您一起來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