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141 馬來西亞喬治城浸信會莊智超牧師:滲透生活的信仰
嘉賓:莊智超牧師(馬來西亞喬治城浸信會)
主持:董家驊牧師
董:宣教與佈道的工作,除要清楚掌握什麼是基督福音,同時也要了解我們的對象,認識他們的文化、處境及世界觀,才能更有效地溝通和引起共鳴。今天我們邀請到在台灣長大,現在在馬來西亞服事的莊智超牧師,他的博士論文研究題目是「台灣的宗教文化土壤 」,並在理解後提出對福音佈道的工作意義為何?希望透過他的分享,也讓世界各地的基督徒反思,我們所身處的處境是如何?又如何在自己的土壤當中,更有效地傳揚基督的福音。先請莊牧師簡單地介紹自己。
莊:我出生在台灣台北市,應該說在永康街長大,因為幾乎每天都往那裡跑;八歲離開台灣到馬來西亞,上了華校、英校及美校……;之後到美國讀書,又回來亞洲工作一陣子,再去加拿大工作,待了五、六年,成為加拿大公民,後來受到神的呼召,辭掉工作,到美國念神學院,在芝加哥穆迪神學院認識我太太,自認裝備不夠,才繼續讀到現在拿到博士。我是在TEDS 三一神學院主修跨文化學intercultural studies ,目前主要的教學甚至是講道,都跟這方面有關。
董:我比較好奇的是,你現在其實是雙職,在神學院教書,在教會牧養, 也是公司裡的總經理,這是題外話,你怎麼有辦法同時兼顧這麼多不同的職責?
莊:其實真的沒辦法,常常不是這裡疏忽,就是那個東西漏掉,更常發生的是,不夠時間陪小孩,這也是我正在反省的地方。平常都是早上七點多出門,就算提早到 五、六點回來,也是要工作到九、十點,不同的是在公司工作,還是在家裡準備教書或者教會的事務,包括週六、週日也很忙。
呼召和使命—帶領走上斜槓的人生
董:為什麼不專心教神學、專心當牧者,或專心地在職場擔任公司的總經理就好,是什麼讓你決定要走這個斜槓的人生?
莊:簡單說,是呼召和使命,但是呼召是什麼?使命又是什麼?之前在加拿大,我是寫程式的(computer programmer),當時我有感動要全職服事,跟牧師、長老一起尋求,一起禱告近六個月到一年,我蠻確定,那是來自於神的呼召;在神學院讀完博士,又被神呼召來馬來西亞,卻不是來做所謂的傳統宣教工作,而是當總經理,這個其實讓我很訝異,我曾經不明白,為什麼是這樣的帶領?現在我搬回馬來西亞兩年,慢慢開始知道神的旨意,為什麼做這麼多事?第一,要繼續當總經理,才能有工作簽證待在馬來西亞,如果做不符合簽證相關的工作,會被政府抓到、被趕出去,但是我是名副其實在管理公司,並沒有放著不管,也真的有在想要把屬靈、甚至聖經裡面一些概念帶進去,這是另一個職場宣教的話題。
所以,這方面我看到神在帶領,透過我改變這個公司 ,然後在公司之外就比較自由,可以去做任何的事工,不管是在神學院,或者是教會,雖然很累,但是我現在更了解,大家在職場上所面臨的壓力和忙碌,這是以前在美國當牧師沒有感受過的。所以,我不太確定我現在到底是帶職?雙職?三職?但是重點是,我所有的職位,不管是工作、教會、宣教,或在神學院教書,都是完成一樣使命,就是在神學、在教會、在傳福音方面,幫助亞洲的基督教成長。
讓呼召來引導,不是讓工作定義自己
董:我聽到一個很不一 樣的思維,很多時候我們在想要做什麼職業,就會把一個我們心中的職業想像固定好,然後套進去,可是莊牧師知道上帝終極的呼召跟使命,而在這一路上,因著上帝帶領,為留在馬來西亞辦工作簽證,因著異象跟使命,加上過去所受的裝備,也希望看到教會的發展跟成長,因此投身神學教育跟牧養教會。所以其實不是讓一個工作來定義你,而是讓這個呼召來引導怎麼做,怎麼用你的人生、用你的時間。
莊:沒錯,因為我們工作有可能一直變,但是如果我們真的有察覺到,其實神的呼召很少改變,只是方式不同、地點不同。
董:我很感同身受,因為我從大學以來,感到上帝對我的呼召,就是見證教會的合一,但是真的不知道要怎麼做,而的確在回想過去將近二十年服事,上帝用不同的方式,可能一開始是在堂會牧養,後來也參與神學教育,現在則是華福運動的總幹事,職位職份好像不同,可是回應的是同一位上帝,呼召是一致的,所以我可以體會。剛剛的話題其實可以繼續聊下去,職場宣教、職場事工,但今天其實我們要來聊的是你的博士論文,最近是不是正準備出英文版?
莊:因為之前在三一神學院是用英文寫的,英國的 Lanham Publishing 會先出英文,預計可能要明年 (2024)中才準備好,我希望可以翻譯成中文, 但還沒有找出版商。
董:我看了你的英文草稿,因為探討的是亞洲的處境,我認為很有意義,也很希望有中文版,先請你介紹研究的題目,以及為什麼選擇這個題目?
如何在民間信仰的處境中,更有效的傳福音
莊:博士論文題目很簡單,就是如何在民間信仰的處境當中,更有效的傳福音;最主要目的並不是了解民間信仰,因為有很多書籍,尤其是非基督徒所寫的,例如媽祖的歷史,現在有什麼實踐的方式,還有其他的介紹或者解釋,但是我的目的並不是這些,我的目的是,既然有了這種處境,既然我們就是有民間信仰,那麼,我們要如何更有效的傳福音?
家驊也是在在台北長大,之前講過,我就讀大安森林公園旁邊的大安國小,每天回家第一件要做的事,一定要跟阿公阿嬤打招呼,不然非常不禮貌,第二件事,就是到祖先台前,拿一柱香,雙手合掌,做一個簡單的祈禱,然後看看上面的祖先,應該還有土地公或媽祖,其實我不是很確定,一定還有觀音,反正就幾個神明在上面,甚至還會給一個旺旺鮮貝,當然最後是我吃,因為神明沒有吃過我的鮮貝。
我從小就是很恭敬地面對我的阿公阿嬤和一些祖先,感覺身為台灣人本來就是這樣,就是拜拜,怎麼可以不拜?首先,這是孝順,就算什麼都不信,也一定要孝順,而且不只對在世的阿公阿嬤,對祖先也要孝順;另一個因素是,這到底是不是信仰?是屬於佛教?道教?民間信仰?我不確定,我相信我的阿公阿嬤也不是很確定,可能簡單就說個佛教或道教,但其實佛教徒不應該拜這些,而台灣人很多都會拜!
我是長大之後才成為基督徒 ,因此我的研究除了幫助自己更了解童年,也藉此了解台灣小孩甚至青少年的思維,他們頭腦想的是什麼?他們拜拜的時候,是用怎樣的心態在拜?
根據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最近五年內的估計,43.8% 的台灣民眾屬於民間信仰,而整個亞太地區只有8.6%,相較之下,台灣的數字異常的高,應該說接近44%,在全球198個國家中,排名第三。皮尤研究中心還有另一個宗教類別,名為「其它」,涵括較小的信仰,像Baha’i(巴哈伊)、 Sikh(錫克)、道教……,台灣以15.5% 位居「其它」的榜首,第二是北韓。43% 再加上15 % ,表示台灣有將近60%的人,屬於所謂的民間信仰,或者其它,全球第一;歐洲民間信仰比例最高的是冰島0.5%,北美最高是Bermuda(百慕達) 3%,可見台灣民間信仰的比例遠高於歐美,這是因為獨特的宗教政治歷史。
但是想想看,我們現在很多的福音策略,或是更細一點傳福音的方法,例如四律,都是來自於西方的宣教士,當然他們都是很愛主,也是很優秀的博士級的人物,但他們並不是在台灣出生長大,也不居住在台灣,他們真的了解民間信仰是什麼嗎?相信大家大概可以開始瞭解,我為什麼要研究這些?我們要如何更處境化、更有效地向這些人傳福音?
因為民間信仰常常與傳統宗教或道教連在一起,很多人認為民間信仰就是Folk religion,有點像傳統信仰,也就是Traditional religion,一般認為可能在非洲,比較落後的群族會去拜神明,那才是傳統信仰;但台灣有台北101,2021年的GDP居全球第20位,並不是落後國家,民間信仰卻這麼普遍,將近60% ,相信大家都很意外,為什麼?我並不是要去了解民間信仰是什麼?包括什麼?而是既然有這樣的現實,這樣的處境存在,我們怎麼去傳福音,怎麼去更加的理解,更加去處境化。
從宗教概念框架反思福音策略
董:你之所以選擇這個研究題目,第一出自於個人成長的經歷,試著要去理解小時候的自己,如何看待信仰?第二,它不單單是一個分析,更是有一個目的性, 就是我們怎麼樣在這當中更好的傳福音,第三,透過皮尤中心的研究看到,台灣民間信仰的比例,可說是全球最高,但是很吊詭的是,我們一方面在物質科技各方面都發展得很好,另一方面對神明鬼神的崇拜卻是這麼盛行;第四,當代的許多福音策略,其實大部分都是從西方介紹進來的,這些福音策略在當時的西方社會的脈絡中,有其意義, 甚至在回應接受福音的攔阻,有特別的針對性,但在台灣這樣民間信仰如此蓬勃的地區時,我們需要重新思考,怎麼樣的福音策略會更好?
所以你的博士論文研究,基本上是試著要回答這些問題;雖然你不是在介紹所謂的民間信仰,還是先請簡單介紹一下台灣的民間信仰的處境,如你所說,從小到大進家裡就拜祖先牌位,其實連上面是供著誰,都沒有太清楚,在你分析台灣的宗教土壤之後,能不能具體提出一些特點?
莊:第一,我們的宗教概念框架很不同。如果我們沒有討論宗教概念框架,面對民間信仰在台灣如此盛行,會直接討論如何在這種處境裡傳福音?就是很實際去探討 A要做這個、B要做那個,實用雖然好,但是漏掉中間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我們要探討「宗教概念框架」到底是什麼?這樣會稍微改變問題的方式:民間信仰到底如何塑造台灣人對「信仰」概念的理解?是否有在宗教框架的層面上影響福音的傳播?不只是要探討更有效的策略福音,探討如何裝備傳福音的人,而且要再往上一層思考策略宗教概念框架。
我們在宗教開放的台灣,有數十年的福音工作,為什麼只有5.8%的基督徒? 相對之下,為什麼中國大陸信主比例這麼高?是不是我們遺漏了什麼?是不是我們只是一直在教方法,卻沒有想到方向對不對?所以,我要先提出來的是,一定要了解我們宗教概念框架是不是一樣?台灣現在人口是兩千三百多萬,以統計來說 ,不管用什麼方法傳福音一定都會有人信主,但是能不能讓統計整體上更高一點?
首先,就是所謂的「diffused religiosity」 ,可以翻譯成「散開的宗教信仰」,diffused就是分散,像一個味道在一個房間,然後慢慢散開出去。1961年,楊慶坤博士研究中國宗教框架時,使用diffused religiosity 「散開的宗教」這個詞,描述中國的宗教信仰;他說,尤其是基督教、伊斯蘭教,是所謂的制度化宗教,在他研究許多領域,收集資料得出的結論是,所謂的「中國宗教」是滲透到所有主要的社會機構和每個社區的組織生活中,所以人們以分散的形式與宗教進行最親密的接觸。
有時候基督徒沒辦法了解這一點,尤其是當牧師以後。我覺得初信徒可能還可以了解,但是慢慢的,我們的神學把我們以前舊觀念拋出去,至少我自己是這樣,我是第一代的基督徒,應該是1.5代,成為基督徒時,就認為一定要丟掉一些不好的舊概念,要向牧師學習新的概念,該信什麼、知道什麼,要清楚什麼是正確的,例如禮拜天做禮拜。但是楊博士所說的是,中國人、台灣人及世界華人,他們是以散開的形式與宗教進行最親密的接觸,所以當我們說「你要信耶穌」,是什麼意思?要去做禮拜,又是什麼意思?他們習慣去拜拜,走到街上,看到一個廟去拜一下,然後又經過另一個神明土地公,再拜一下,而不是每個禮拜六、禮拜天要去做禮拜,這是羅倫斯湯姆森所說的,這種散開的形式是華人宗教表達的特徵, 是整個華人文化的一個表現。
其實我們的民間信仰,就是我們的文化,這是很多人都很清楚的,但是有時候,牧師可能不敢說出來;台中教育大學的林茂憲教授說,廟會文化是台灣文化的縮影,在廟會中可以看到台灣人民的人文藝術信仰的呈現,也反映台灣民間的價值觀。如果真的是這樣,或者馬來西亞華人信的道教也是反映他們的價值觀及文化,假如現在開始要改信耶穌,是要叫他們拋棄他們的文化嗎?是要他們承認自己的文化不好,是錯誤的嗎?概念可以有錯誤,但是文化真的可以有錯誤嗎?如果傳福音的人沒有清楚講解,到底是要說服他們什麼,可能會造成很多的誤解,我們也知道華人很常誤解,不會明講出來,不會去澄清, 就是聽一聽,不太開心就走了,然後也不說為什麼,我相信這是一個很大原因。
華人宗教文化的表徵—以散開的形式與宗教進行最親密的接觸
董:你提到台灣的民間宗教,滲透到生活各個層面,可能跟我們一般想到的比較有組織的基督教跟伊斯蘭教很不一樣,比如說在台灣的敬拜生活,可能不是週日要去某個地方,而是隨時隨地看到一個土地公廟,一個神廟,就是要拜一下,如果是用這樣「非常分散」的角度來理解,那麼我們的整個文化其實跟信仰是很緊密的扣在一起,其實這部分本身就可以再往下聊,還有蠻多問題想請教,先請你講第二點。
莊:第二,因為我是在台灣做一個質性研究(Qualitative study) ,所以有很多訪談,甚至有蠻多是在路上找到的陌生人,我喜歡傳福音,很習慣抓路人談話,他們不知道我是牧師,也不知道我當時正在寫博士論文,雖然可能會覺得很奇怪,但我因而得到很多很直接的回答。
其中有位受訪者就說,每次聽到基督教就很不爽,信教的人整天自以為是,說這是對的、那是錯的,不應該這樣子、不該那樣……,我只能很禮貌性地聆聽,然後點頭。甚至我記得有一個訪談,最後他問,你到底是什麼宗教?我不能騙人,老實承認是基督徒,而且還是牧師,結果他驚嚇地一直說對不起,還試著解釋為什麼之前講了很多不敬的話。第二,其實非基督徒有很多的不滿,有些會講出來,但是很多不會講出來,所以我很感恩有機會做這個研究,去了解這二十幾個人的想法,每一位都聊了一兩個小時,都是很直接回應,他們為什麼信奉這個神明,經驗是什麼,覺得哪裡好,哪裡不好,有什麼特別想法,又覺得基督教哪裡好,哪裡不好,很多的回答讓我很驚訝。
還有,我們都知道「信耶穌得永生」是真理,但沒想到大部分的訪談者聽到這句話都不開心,他們覺得,又是這群人整天講一樣的話;也有些人則是沒有感想,就像到百貨公司,聽見「歡迎光臨」,左耳進右耳出,有聽無感;比較特別的是第三類,認為「信耶穌得永生」沒有意思,我說不可能沒意思,每一句話都有意思,他說沒有啊,就是一個咒語而已,像南無阿彌陀佛的這樣一個咒語,他還說,如果在電線桿上看到,可能附近車禍比較多,所以好心的基督徒就會放上去,保佑一下,讓那裡不要有太多車禍,這些反應真的讓我很驚訝。
英文有一句「Christianese」,就是只有基督徒才聽得懂的言語,我們傳福音,常常講太多太多這種話,別人根本覺得沒有意義,或者可能聽不懂、會錯意甚至不開心。
董: 我總結一下,第一,民間信仰是比較分散式的,第二,在台灣的處境 ,其實很多人對基督徒很有意見,可能是我們講話帶有一種套路,或者有很多的專有名詞,或是我們的一些態度,無形中讓他們感覺到他們的文化被否定了。可以很精簡的再講兩個嗎?
莊:第三,要怎樣才可以成為基督徒?牧師會說,首先要悔改,承認自己有罪,還要知道,耶穌透過十架赦免我們,要接受耶穌死後三天復活,這樣就可以成為基督徒,然後當然要加入教會。
那麼,要怎樣才可以成為佛教徒?我用匿名舉個例,有位曹小姐是民間信仰的佛教徒,她說,這是一個很不明確,或是一個很長的步驟,要透過實證的方式,可能要跟生活某些經驗結合,才可以確定,然後從拜開始,在拜的過程,有更加的信念,在更接近佛法時,產生更多的良性,多做善事,要正能量去修行;我大概懂她的意思,但是為了確定,我再問她,妳一直在講修行,那麼,到底有什麼是我們頭腦是要去相信的一個東西,她說,不需要擔心這個,修行就好。
傳揚耶穌的道理要先實踐還是先相信?
董: 所以這是一個實踐的信仰,比較不是一個知道道理或是某個教條,而是透過實踐去經歷的一個信仰。
莊: 沒錯,所以我們基督徒,有時候太注重知識道理 ,忽略實踐對一個人成為基督徒的重要,我們有時候認為,是信了之後,才去實踐,信了之後才去當門徒,才去想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這個差異是,基督徒可能做一個禱告或受洗,那一刻成為基督徒,但是佛教徒並不是這樣,這位曹小姐說,她以前在美國讀過書,其實曾是基督徒,但她修行這麼久,也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變佛教徒,所以沒有一個很明確的切換點。
我們透過這個例子可以了解兩點,第一,這是一個漫長、一個充滿實踐的過程,所以我們要用什麼方法說服一個人成為基督徒?是要他信一個東西?還是要他實踐一個東西?他的文化比較偏向什麼?我講文化,是一個大方向,兩千三百多萬人中,可能工程師聽到道理馬上就信主 Hallelujah,但是另一些不是這麼注重道理的,或許相對之下,比較少馬上相信耶穌,因為我們所講的跟他們所想的不同。
董:謝謝智超,我相信你的論文裡面提到還有很多。這裡提到三個主要重點,第一是分散式的宗教信仰;第二,基督徒其實讓人有許多不滿,包括很多宗教術語, 對非基督徒而言,完全沒有什麼特別意義;第三,民間信仰是一個透過實踐來經歷的信仰,不是先接受一套教義,而是在生活中,漸漸地產生自我認同,我是一個佛教徒、道教徒,或是屬於民間信仰。在這樣的處境中,你認為這對教會在傳福音上,可以有哪些調整?或是哪些探索?因為你提到你的論文,其實最終的動機,不只是想要描述民間信仰,而是要探討在這樣的文化土壤當中,怎麼傳福音?能不能簡單地分享論文的一些結論。
莊:我的基礎架構還沒有建完,沒辦法分享很完整,但可以短短地分享幾項。我需要先提醒大家,我並不是要拋棄基督教傳統,有時候有些人聽到我的分享,就以為是要拋棄那些西方來的福音策略,拜託不要這麼極端,因為這些都是有很好的東西在其中,我只是希望大家多反思,我們的講道、門徒訓練及所講的話、所提供的書籍、福音方法……,是不是真的適合台灣人的處境? 適合民間信仰的文化?即便我還沒有分享完整個論文,相信很多人大概可以了解台灣的民間信仰文化,要少一點否定,多一點交流。像我訪談這麼多人,有時一句話都還沒講,發現有一半左右的人對基督教都先有反感了,傳福音之前就已失敗了一半,要怎樣進一步傳揚?首先我們要整個社會先改變,就是皮特伯格(Peter Ludwig Berger)所講的possibility structure(可信的結構)。
董:我們為什麼覺得一件事情是值得信任的,其實我們背後是有一些判斷的標準,那些判斷的標準跟結構是什麼,就是皮特伯格所講的possibility structure。
莊: 是的,我覺得第一個要改的就是這個 possibility structure (可信的結構),我指的是,教會在傳福音這些事上,已有太多的反彈,大家已有反感,所以第一步,並不是策略要怎麼改變,而是要怎麼讓大眾不要這麼對基督教反感。很多做生意的人都知道,尤其是在市場做銷售的,如果你讓客戶對你產生好感,一走進門,產品還沒拿出來,已先成功一半。基督教也是,就算你講道很差,他們如果對你有好感,已經成功一半。
當然我不是要把福音講的只有策略,不是的,還是要靠聖靈,但是為什麼現在在開始之前就失敗一半了,所以我們要開始改變,要怎麼改變?不要這麼否定,不要一直說這些媽祖是怎樣不好,不需要講這麼大聲,你跟你先生講,跟太太講或者跟小組講,不需要在台上講出來,讓大家這麼生氣。
在傳福音之前先以敞開的心聆聽
董:可能很多人聽到這裡會問,那是不是我們就不能說真理?是不是就要把福音會冒犯人的地方都隱藏起來?但是莊牧師應該不是這個意思,我想,你在講的是, 如果今天要談分享福音,那是一個溝通的過程,如果一開始的姿態,就讓對方已經拒絕溝通,其實很難再繼續跟他們分享更多,如何能夠先多一點的聆聽,理解對方的處境脈絡,以及他是怎麼想的,怎麼看的,以至於我們可以在同一個頻率上,甚至讓對方也開始願意聽聽我們要說什麼,多一點交流,在不理解的情況下,少一點直接否定對方,以便在對話的開始,對方可以有多一點敞開的態度,可以這樣理解嗎?
莊:是的,謝謝你的補充。這部分我也要多講一下,不是不能否定民間信仰,不能否定回教,不能否定其它,就不能傳福音,其實這個是一個錯誤的概念,為什麼我們一定要先否定才可以傳福音?不管是回教、民間信仰,甚至是他們可能現在有一些罪的行為,為什麼要先否定?為什麼不能之後再否定?並不是要永遠讓他這樣子壞下去,遲早要提出一定要改的地方,但是不要一開始就否定,為什麼不能從肯定基督教開始,我們不要否定他們,我們講基督教的好,然後講基督教與他們的共同點在哪裡,從一個正面的出發點,就像交一個朋友,認識了一年兩年,彼此開始理解之後,再慢慢提出質疑:民間信仰真的好嗎?先從正面開始 ,之後再慢慢慢否定,但很多人是相反,剛開始就大罵這個不好、那個不好,我強調的是出發點,並不是永遠不要改正。
董:其實這也跟Tim Keller講的很有相關之處,就是說,我們要先理解一個文化,進入一個文化,甚至比在那個文化裡的人,更能夠去講出這個文化是什麼,然後我們才能從當中找到一個福音的切入點,也讓我想到,保羅在雅典佈道時,看到滿城的偶像,他開口的第一句話並不是「你們這群拜偶像的雅典人」,而是說,我看到你們凡事敬畏鬼神,看到他們對超越界的一種敬畏之心,所以保羅是從這個點切入,但最終他也並沒有妥協福音的信息,對嗎?他最後也是說,但我現在告訴你們,這位在祭壇上面,你們所不認識的這位神是怎麼樣的一位神,所以保羅是在這個文化當中,以文化能夠理解的方式,跟接受的方式,來談福音的大能。的確,我認為我們在很多傳福音的訓練上,缺少對於文化處境的敏銳度,所以這是一個很好的提醒。
以轉化比以歸信的角度傳福音更為適切
董:第二,你的論文裡有一些不同的建議,你提到在台灣的處境中,與其從歸信的角度來思考傳福音,不如以轉化的角度切入會更為適切 ,可不可以請你多解釋一下這句話的意思,什麼是歸信的角度呢?什麼又是轉化的角度?為什麼會比較適切?
莊:我剛剛提到,佛教徒是慢慢地透過修行,漸漸進入屬於、歸於這個新的宗教信仰,這個比較適合台灣人,當然,自然進去也會自然出來,所以有好有壞,我不是在討論是好是壞,而是台灣人既然已經是這樣,這就是我們的思維,在這樣的思維、這樣的宗教框架內,要怎麼去傳福音呢?我們不要用歸信的方式,就是要屬於基督教,就是成為基督徒,馬上不能再去拜,不能再做這個、 不能再做那個;我們成為基督徒,當然只有耶穌,只有一位真神,不應該再去拜那些東西,但是,這些新信徒要從第一天就開始轉變?還是第五天?第五個月?第三年?什麼時候才有這樣的轉變?
我不是在評論好或不好,但是可以思考要給他們多少時間去改變?我們要容納多少的錯誤觀念,才可以讓一個人成為基督徒?把一個人從這裡拿起來,直接放在基督教裡面,這是歸信。轉化是讓他慢慢自然轉變,讓他自己去發現:我好像已經是基督徒了,既然是基督徒,是不是應該受洗?若是一家之主,是不是應該把家裡的祖先台拆下來?是不是經過廟宇就不應該再拜了?是不是不應該有未婚關係?
轉變是一定要的,問題是要給他們多少時間,要做多少才可以成為基督徒?如果換個角度,不要把它拉出來,放進去基督教,不必爭論到底是屬於什麼宗教,只要關心他對基督耶穌了解多少,然後每天、每個禮拜再多跟他講一些耶穌的故事,慢慢地,讓他自然而然的認為,耶穌比關公還靈,耶穌比媽祖還愛人,比月老還更了解愛情,讓他們體會,不需要再去找月老,我不需要再去某某地方去拜去求,因為有了耶穌。
但是,有些牧者可能會有點不舒服,都信耶穌信了一個月了,還在拜這些,不應該馬上停嗎?我認為不需要,一定遲早要停,但有些人可能是隔天馬上就停,的確,為神感謝這些人,但有些人真的沒辦法,可能要給他兩三個月的時間,慢慢去改變這些觀念,有些人可能甚至要給一兩年的時間,重點是他們有沒有每一天越來越親近耶穌,越來越成為像羅馬書第八章寫的:讓我們生命越來越像耶穌,這才是我們應該注重的地方。
造就門徒如修行—客製化調整各人屬靈歷程
董:你特別談到一個觀念是,成為基督徒、跟隨基督也是一個過程,就好像門徒在耶穌呼召來跟從的時候,他們的確放下漁船漁網,去跟隨耶穌,可是在那一刻他們所跟隨的耶穌,可能還是帶著很多自己的想像,甚至他們也不知道他們真正在跟隨的是什麼,而是在跟隨的過程當中,一步一步認識耶穌,一步一步經歷改變,甚至到三年之後,耶穌被捕,我們看到所有的門徒都四散,可是在耶穌復活之後,經歷五旬節聖靈的澆灌,這群門徒再一次被建立起來,然後大膽地有傳福音的能量。
如果門徒都花了至少三年的時間,才從一個捕魚的漁夫,到一個大能的福音使者,那麼,我想這樣的一個過程,大概在每一個基督徒的生命當中,都不是一個一次性的黑跟白的跳躍,而是一個過程,而且這個過程並不是停止在受洗的那一刻,如果用歸信的角度,可能帶來一個缺點,就是一旦歸信就結束了,我的人生就不需要改變了,反正現在已經是基督徒,已經有永生的確據,所以可以繼續的過我的日子;可是如果今天是從一個轉化過程的角度,一個人即便在受洗之後,仍舊是需要持續的經歷福音大能的更新,聖靈大能的更新,其實這也是比較健康的門徒生活,而不是說,三年前信主的那一刻,已經生命就是那樣,從此之後,不再需要去聽福音,也不再需要經歷上帝的改變。
莊:所以有時候,我們可以多向佛教,甚至民間信仰多學習,因為我覺得有少數概念,可能可以修改一下,然後再引用,比如說修行,佛教徒就是透過修行,然後慢慢接近佛法要我們做的,所以修行是他們最主要的概念。
如果我們把基督教也是轉換成這樣,最主要概念並不是你信不信?禱告了沒?受洗了沒?當然這些也是都要做,但轉換成造就門徒,在這條路上,你走到哪裡?你現在願意放下什麼?願意提起來什麼?佛教是修行,我們是造就門徒,怎樣幫助他繼續走下去,成為一個更像彼得,更像保羅的門徒,透過這個角度,這種完全不同的思維去看,我的神學也是遲早要受洗,但不要成為基督徒,就是有一定的制式規則,我們客製化來調整每一個人的屬靈旅程。為什麼現在這麼流行客製化,因為每一個人都不同,我相信並不難,就是跟著自己的腳步走,有些人快,有些人慢,只要每一天多往前,多朝耶穌走一步,那就夠了。
假定的多元化—人心要的是:耶穌「靈不靈」?
董:謝謝智超,那我想最後,我也想請教你一個問題就是,你研究的是台灣的宗教文化土壤,但是我們的聽眾,可能一半以上是非台灣的背景的,你覺得對於在北美、馬來西亞、東南亞或歐洲的華人社群當中,關於台灣宗教民間宗教的這個探索,以及對福音的策略,有多少適切性?是否比較適合台灣的環境,還是在各地的華人的社群當中,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思維?
莊:我想,尤其在這個世代,全世界各地都可以應用的是所謂的Assumed plurality 「假定的多元化」;有一位受訪者就說「我什麼都相信」,包括神、地基主 、城隍爺……,而且這些很多都是善良的善神,是要幫大家解決問題,我是懷一種感恩、崇敬的心,「假定的多元化」就是我們有土地公、城隍爺 、阿拉、耶穌基督……這些都像保羅在雅典一樣,在台上的各種神明。
甚至如果在北美,或許成功、賺錢,也是一個假神;假定的多元化就是不要這麼快否定他們的存在,你要信你的很多神 ,沒關係,但是我提出這另外一位,你去追求成功財富,或參與另外一個宗教,我不會很快跟你講哪裡不好,但是我慢慢跟你講解耶穌的好,讓他們繼續有這樣的多元化,慢慢從七個神明,耶穌基督是其中一個,然後變成六個,變成五個、四個、三個,可能又要過三年,才變成兩個,最後才成為一個,以前我有這麼多我在追隨的東西,現在只剩下耶穌基督,但是剛開始時先給他自由給他空間,我認為,這是世界各地一定都會經歷的。
另外,不要假設我們的聽眾了解我們的意思,我們認為「信耶穌得永生」是基本常識,不需要多解釋,但他們聽到的就是一個咒語而已,我們也不要假設他們在意的東西跟我們一樣。在我的訪談中,我發現很多人其實根本不在乎天堂,他們不管死後去哪裡?因為不重要,重要的是現在。
不管是在馬來西亞、美國加拿大,尤其對華人而言,神學不重要,永生不重要,甚至這個宗教正不正確也不重要,這都不是重要的題目,所以我們每天在說服他們,講聖經歷史,講為什麼耶穌基督是真神,他們並不在乎,他們在乎的是什麼?是靈不靈驗!
台灣人常用的「靈不靈」,重要是「靈」,可是,真的只有台灣而已嗎 ? 不只是華人,美國人也是,我跟很多美國人傳福音,雖然不會口頭說出來,但最終他們在意的是「does it work」?到底能不能解決問題?我們信耶穌之後,真的可以讓我不要去酗酒,信耶穌真的讓我婚姻可以好轉嗎?信耶穌真的可以幫助我不要這麼沮喪嗎?信耶穌真的可以讓我工作順利一點?諸如此類,每一個人都有他在意的東西,大家要的是到底靈不靈?到底信耶穌之後,能不能幫助我這些生活當中所經歷的一切,很多傳福音的焦點是永生,但這卻不是大部分人所關心的。台灣只有5.8%人被說服,但其他94.2%的人說,我沒時間想這些,有小孩有工作……,傳福音對5.8%成功,但對其他的人呢?
董:謝謝智超,我們時間真的很有限,其實這本論文有很多題目,都很值得拿出來討論,包括宿命與緣分的這個觀念,如何影響我們此生與來生,你剛才提到一點,似乎人們很在意來生,但你研究發現,大家更在意的是此生,另外還有祖先崇拜,不單單是一種偶像崇拜,也可能跟華人的孝道觀念有關。
總結一下,你最後提到的這五點,就是在傳福音的建議, 第一,不論我們在什麼樣的文化土壤,都需要更多去理解,以至於能找到適當的切入點,而不需要一開始就造成不必要的敵對關係;第二,其實信主跟隨耶穌,更多是一個轉化的過程,而不是一個一次性的選擇而已;第三,其實不論在台灣還是在世界各地,我們需要假設人們其實生命中有很多敬拜的對象,不論是有形的神明,還是無形的偶像,包括成功、愛情、家庭……,如何在假定這其實是人們的生活真實的情況,透過把焦點放在耶穌,使人們開始認識耶穌的好,開始認識耶穌的超越性,開始認識原來耶穌才能夠帶給他們,他們原來渴望透過愛情、家庭、關公等等其他偶像所能得到的;
第四,基督徒很需要學習用「白話文」傳福音,用一般人能夠聽得懂的話,而不是用我們自己的術語;第五,不要假設我們完全了解對方在乎的是什麼,很多時候我們以為人們在乎永恆的歸宿,在乎神學信仰的正確性或邏輯性,但是很多時候,可能人們更在乎的是,生活的體驗跟感受,表達出來的就是「靈不靈」?does it work?但是若是上帝是真的,其實我們可以有一個確據,我們的上帝是能夠去經歷、去相遇,而在相遇的過程中,上帝不單單是回應我們需要的主觀感受,甚至上帝聖靈的工作,會調整甚至改變我們對於生命的渴望。再次謝謝智超今天的分享,帶我們五個很重要的提醒。
文字記錄:鄭雅文姐妹
文字編輯:呂昀嬪姐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