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文化

文字事工是個重要但常常不容易被關注的事奉,但回顧過去一百年華人教會的歷史,就會意識到文字事工在華人教會的發展中,一直是扮演重要且關鍵的角色。這集邀請到校園出版社的總編輯應仁祥弟兄,來和我們聊聊校園出版社現在的出版方向,過去十年又做了哪些調整,對於未來有何想像和規劃,以及背後反映出華人教會整體的狀態又是如何。
普世佳音新媒體的安平牧師認為與其將新媒體看作一個如何去使用的工具,不如說是一個發聲的平台,更是一個窗口或鏡子,或更準確的說,是一座舞台,並從這個角度去思考公共神學,努力匯集世界各地的華人在不同處境下的思考,讓公共神學大眾化,支撐我們如何傳播信仰。
世界各地的華人教會都有青年世代流失的危機,而在美國的華人教會也長期面對這個問題及英語事工定位的困境。這集我們邀請美國馬里蘭中華聖經教會蔣宗昕牧師,分享他在華人教會英語事工的成長與牧養的體會,探討第二代華裔基督徒流失現象背後的原因。最後我們談到世代傳承 ,了解身為年輕牧者接棒的感受與建議。
宣教與佈道的工作,除了需要清楚掌握基督的福音是什麼,同時也要認識和了解我們的對象,認識他們的文化、處境和世界觀,才能更有效地溝通和引起共鳴。本集邀請到在台灣長大,北美生活十五年,現在在馬來西亞服事的莊智超牧師。他的博士論文研究題目是「台灣的宗教文化土壤」,並在理解後提出這對福音佈道的意義為何,也讓在世界各地的基督徒反思自己處境,如何能在自己的處境中更有效地溝通基督的福音。
今天我們所熟悉的美國的華人教會,大多是從上個世紀 70 和 80 年代北美查經班開始,漸漸堂會化而發展成今日的面貌,隨著華人在美國落地深耕,第二代和第三代大多是以英文為母語,與第一代移民不論是在成長經驗、語言和文化上都有明顯的差異,美國華人教會的英文事工也往往遇到極大的挑戰,華人教會裡英文牧者不但缺乏,且流動率也居高不下。本週我們邀請到長期在美國華人教會牧養英文群體的 Solomon Liu 牧師,聽聽他怎麼看這些現象,以及自己為何委身牧養這群體,又對美國華人教會的英文事工有怎樣的建議和期待。
基督信仰的根基,一開始是看重內在生命。個人有成長、群體也成長,事工就增加成熟。在這種成長中,牧者領袖反而開始承擔了多重的壓力,要保持個人內在生命的平靜安穩,就成了一種挑戰。本集訪問到加拿大城北華基傅再恩牧師,他從自身的壓力出發,分享他和教會領袖同工如何回到真正有深度的屬靈生命操練中。
絲路是一條連結華夏文明與西方世界的古老貿易路線,在兩千多年前漢朝時代正式建立起來,而隨著絲路所帶來的,不只是商品貨物的交流,也帶來了思想和信仰的交流。本集邀請到馬浸神的蔡家存老師,探討過去一百年中國教會希望從絲路把福音傳回到耶路撒冷這宣教精神,以及當今華人宣教運動的發展和評估。
李潔人牧師是第三代信徒,海外留學後再讀神學院,其後十多年在瑞典牧會也在芬蘭開拓,13年前受邀回到北京國際教會開始華語崇拜,親身見證了中國教會的興發與收斂。在本集訪談中李牧師暢談北歐華人教會的發展脈絡、中國宣教運動歷程、及疫情對教會衝擊的自省,句句真誠又精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