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思想

舊約聖經裡有許多「選民」與「非選民」的互動典範。我們的宣教行動,是否有適切的回應?東南亞除了泰國之外,幾乎被歐美國家(泛基督信仰)統治過。住在亞洲的基督徒,也經歷基督信仰「有時」被拿來當作殖民的手段,這些被殖民主義誤用的經文,很遺憾的,有時成為少數亞洲基督徒高舉的意識形態。此外,聖經翻譯就是「處境化」的過程,而這「處境化」會不會挑戰了聖經的權威?本集訪問了新加坡神學院的舊約學者Jerry Huang,來看他精彩的分享!
想到清教徒,可能想到的是十七世紀的五月花號載著一百多位英格蘭的清教徒到美洲大陸試圖建立新社會。其實,華人教會早期宣教士的事工,深受清教徒神學的影響。到底何謂清教徒?清教徒神學又是什麼,有哪些特色?近年公共議題在各地都造成世代/社會的對立,包括教會內部。本集邀請到新加坡神學院的王以潔老師,來和我們談談什麼是清教徒神學,以及清教徒神學如何能成為我們面對今天這多元社會的神學資源。
當我們談到社會液態化時,並非教會要去模仿社會的液態化,正如黃厚基博士所説的,我們有時會對創新成癮,覺得要新、要跟以前不一樣才是好的,但我們流動性的重點不是為了創新,而是為了回到根本——神的話,並在真實信仰群體裡塑造,透過與他人的互動來認識上帝的恩典,在聖靈當中認識自己。
李錦綸博士來自香港,一直致力奧古斯丁神學、系統神學、及中國宣教方面的研究,在台灣、北美的神學院都有長時間的服事,也曾任中國福音會總幹事。在本集訪談中李博士剖析了儒家文化與西方哲學的思想中信仰的位置,也分享到墨家思想和舊約的融合與連結、詩經與挪亞時代能有文學呼應等精彩的見解。並分享理解這些神學脈絡如何影響到我們身處現代社會的信仰實踐,非常精彩,邀您一起來聽!
基督教神學傳統中有兩本非常重要的書。一是聖經,二是自然之書。不但在神的話語(文本中)認識神,也要人透過上帝所造的萬物「自然之書」來認識神。今天為大家訪問物理系的王道維老師,在他的分享中不僅從自然與物理現象來思考信仰,也談從「有用」、「無用」論中體驗上帝的恩典論。
我們在工作中經常遇見各種挑戰。李適清博士原是會計專業,在北美參加專業人士團契時奉獻自己為主所用;隨後回香港創業,在上帝的詰問「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中走上神學研究、投入職場神學領域的路。過去12年的職場(工作)神學教學與研究當中,她發現職場基督徒遇到最實際的問題其實是「關係」。本集節目中她分享了最近甫出版的新書「駕馭工作」,也回答了「如何在牧養與工作效率/果效當中找到平衡」、「營商宣教的困難是否在於過度看重方法而忽略工作者?」這類的尖銳問題。若想知道關於工作與信仰關連的各種討論,別錯過本集的對談!
「不在教會的日子,你還在基督裡嗎?」「在基督裡」又是什麼意思呢?疫情之後,更多「不在教會」(或不能去教會)的日子,我們能如何「自我餵養」?明明是主動積極的門徒,卻「回不去」的掙扎又是什麼?神學少女分享她陪伴歷程中所見,對下一代事工充滿溫暖和盼望的建議。千萬不要錯過這集節目的分享,定能讓您豁然開朗!
曾老師中學時曾著迷於物理與數學世界,驚嘆於上帝設計的邏輯和創造,因而大學選讀物理系。但遇自然科學老師們反基督的言論、及當時處境所遇到的苦難挫折而轉彎。與哲學相遇出於上帝的帶領,也藉著哲學領域的思辯,找回了對物理、音樂等秩序的熱情,繼而往神學領域發展。他認為神學應該和其他學科產生連結,才能回饋使神學院的教學具備更完整的世界觀:把信望愛的價值帶到唯物主義的世界中。在本集節目中,曾老師提出了各領域之間和神學的奇妙對話,也給想更進一步讀神學的聽眾們中肯而實際的建議,值得您聆聽思索咀嚼!
如何用「創造、墮落、救贖、新創造」和「5P」的思維框架審視各行各業?基督徒應該如何看待工作?是按世俗的標準論成敗、看果效,還是問「我們對福音忠心嗎?」。職場宣教是帶著「福音使者」的身份「走到哪傳道哪」的精神。而背後是一套完整的基督徒工作觀和宣教觀,快來聽聽廖弟兄如何帶你從「wow」到「how」吧!
「中心思想」決定了一個人、一個組織的高度和長久的成敗。淡江教會禮拜堂「十年磨一建」,莊牧師最願分享的不是籌款的經驗,而是恩典的經歷。神在教會生命中的建造、拆毀、呼召和領受,牧者品格的塑造和培養,「中心思想」的累積、建構和提煉。如今,同時躋身於牧會現場和神學研究的他,話裡話外都透著實幹者的務實、學者的深度、對時間彌足的珍惜和對福音單純的執著。他的生命又曾經歷過怎樣的「十年磨一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