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發展

聖靈在具體的處境中引導教會,而教會的發展與存在模式也與所身在的處境息息相關。華福文庫中「教會發展」的分類中,收錄的文章內容包括探討教會的本質、發展的歷程、當下的現況與處境、團隊與領袖的培育、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需要關注的議題、以及需要調整與革新之處。

北歐、中歐與南歐的人口組成各有不同,這些華人在數十年移民前的經驗與模式怎樣影響今天的華人教會文化?傳道人在神學畢業後回到堂會常遇到怎樣的挑戰?當第二代的需要漸漸浮現時,歐洲華人教會該如何革新方能承載和傳承?華人如何保留自身傳統,又同時融入當地社會呢?在普世宣教上,歐洲華人教會有著什麼樣的角色? 為了珍惜和建立在歐洲華人中所培育的傳道人,李健長老也建立了「尼希米小組」事工,為這些牧師和傳道提供了一個「一起哭、一起笑、一起生活」的群體經歷。傳道人的工作繁忙,事奉也難免有枯乾和疲憊的時候,「尼希米小組」如何讓人卸下忙碌和防備,建立互信的關係?當中的秘訣是什麼?讓我們來聽聽李健長老寶貴的經驗!
從狗仔記者到青年牧者的春麗,將從他個人歸主的經歷,一路分享到他如何經歷媒體人和基督徒身份之間的衝突與整合,再帶著我們認識各種各樣在發展和運用媒體事工時尤其關鍵的課題:耶穌基督的道成肉身和階級扁平化的網路世界如何產生連結?矢志成為外邦人使徒的保羅又何以成為現代網路媒體事工的榜樣?面對日新月異的科技,教會為什麼更應強調正直(integrity)的品格,在線上下線表裡如一?在網路事工中,資源會重新分配,我們的心態該有怎樣的調整?新世代中,人們幾乎定居在網路世界中,新媒體到底可以為傳福音帶來什麼新的想像呢?
當我們回溯歷史時,宗教改革為教會帶來突破性的更新,卻也導致羅馬天主教內部的鬥爭,分裂出基督新教,並引發許多革命和聖戰。時至今天,教會醜聞也時有發生。無可否認,教會同樣擁有黑暗和暴力的一面。有些人目睹一切,甚或身受其害,最終黯然離開教會。然而,也有一群人,堅持留守到最後。到底,教會值得愛嗎? 這一集,新加坡神學院謝木水院長將為我們簡介他剛出版的新書《愛教會到底?!》回溯宗教改革的根源,如何幫助我們反思教會分裂、教會權力和政治的問題?聖經的權力觀是如何的?歷史既成過去,我們如何直視和處理過去的黑暗、暴力和傷害?面對現實中教會濫權,無論是性、金錢、和權力的軟弱,我們應該怎樣面對?教會濫權的問題,可以被修正嗎?為何經歷過教會人事物的黑暗面以後,依然有那麼多人選擇留在教會?面對受傷和失望的信徒,謝院長有什麼話想說?直視教會真實的面貌,我們又該如何抉擇?
目前在英國愛丁堡大學做研究的Calida因著2014年香港雨傘運動的事件,從公共神學的領域走進了數位神學的探索(Digital Theology)。隨著疫情爆發,教會被催促走進網路世界。面對陌生又「虛幻」的數位空間,教會在積極學習之外,也提出了各種各樣的神學討論。Calida也提到在疫情期間,因著英國與香港的文化差異,兩地的信徒以很不一樣的心態來回應網路崇拜。向來重視個人主義的英國社會,為何抗拒網路崇拜?而數位時代又為教會帶來了哪些挑戰和機會?隨著數位時代的到來,造就了「關鍵意見領袖」 (KOL) 的興起,他們往往從網路到實體帶動意見潮流的走向,那到底KOL與今天常提到的「無大台」概念有沒有抵觸?教會又是否可以擁抱「無大台」概念?
法國疫情爆發初期,確診人數已迅速超越一千,許多教會在第一時間停止實體聚會。除了採取應變,巴黎基督教新焦點教會牧師孫柯楠牧師卻視之為教會學習「反脆弱能力」的大好機會。他認為教會既是生命體,定當能按照處境去應變與成長。面對危機,過早的判斷未必能體會上帝的心意,但未雨綢繆卻是必須。教會若能操練「反脆弱」的抗壓能力,隨機應變,不因環境受損,甚至受益,能力便更大了! 同時,孫牧師也將分享歐洲大陸華人教會在發展及管理上所面對的挑戰。他認為這必須回歸到領導力的課題。如何幫助弟兄姊妹建立系統性方式去思考和詮釋上帝的真理、與主的互動,也是建立領導力關鍵的一環,卻往往少被重視。訪談中,他也提到「改變一個群體最好的方式,就是改變領袖,但過程是漫長的。」而不得不承認的是,一個領袖的建造,同時也需要群體的信任、同行與支持!
從龍的傳人到主的門徒,從無神論者到教會的牧者,從共產主義者到福音主義者── 他,是海外宣教士結出來的屬靈果子。自稱來自紅色國家、紅色家族的龍降恩牧師,是中國家庭教會85後的牧者,17歲在大學認識基督,被主寶血洗淨,及後在中國大陸牧會、念神學,再到香港和美國深造。 這一集,他將與我們分享三地在神學教育方面的差異與洞見。他透過學習反思和自身經驗的文化衝擊,指出東西方在神學、教會、信仰核心所面臨的危機。而在全球化和城市化影響底下,龍牧師觀察到世界各地年輕人的特質愈趨同化,社會衝擊、心理疾病與家庭缺失導致青年流失,已成為普世教會所面對的共同議題。 面對世代與社會的種種挑戰與危機,基督門徒該如何堅穩信仰、昂首面對? 「真正的神學家被塑造是因着生與死的考驗、印着火一樣的試煉,而不只是思辨和學術。」龍牧師在訪談中引用路德的提醒,寄予普世教會以生命跟隨基督,決心擺上一切!
從工業革命走到廿十一世紀、從日報發展到新媒體。時代的變遷少不了改變與創新,但也免不了人類對新事物的適應與抗衡。教會持續與「媒體」學習相處,到底文化、科技與真理之間如何尋找平衡,並產生對信仰有價值的互動?這一集,《台灣醒報》副總編輯邱慕天傳道將從日報產業談起,反思教會在適應新時代事物時應有的心態。 此外,他也將深入探討華人身份的認同與建構。從歷史、政治、社會發展、文化和信仰的角度、以批判性的角度切入,帶領我們再思基督徒的「核心身份」與「次要身份」的命題。這一集,豐富且深入的訪談,幫助我們抓緊基督門徒的身份,在動蕩多元的時代依然安身立命,活出基督門徒的樣式!
當新時代快速變幻的科技與人事物都催促著我們進入「創新」潮流,「歷史」仿佛只是已逝之物,不值重提。然而,基督教信仰正正承載著長遠而重要的過去,與歷史無法切割!不只聖經中百分之九十的內容也關於歷史,回看過去,歷史給予教訓以外,也呈現了上帝對每個民族心意的大圖畫。歷史洪流中的每一道浪潮都在上帝的藍圖中進行。 這一集,中國家庭教會朱子閑傳道將為我們精要簡述中國教會百餘年的歷史。從看歷史的角度,回應華人教會「開創與固守」的兩極思想、青年流失和信仰傳承的問題。「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爲鏡可以知興替」。歷史,是否能夠告訴我們答案?歷史,或許早已提供往前創新的基礎與線索?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美國報業風氣惡劣,甚至淪為政治工具。一群新教牧者組織起來,就責任、公正、公平、尊嚴等價值觀激發討論,引伸了1923年美國報業自律公約的出現 (後來稱為「新聞業者倫理信條」(Canons of Journalism))。100年後的今天,新媒體大肆興起,一群中國基督徒在2014年提出了「中國基督徒互聯網公約」,呼籲信徒在網絡中謹慎言行,見證上帝,多達30萬人聯署。 隨著科技的推進,社會進入了人人皆媒體的時代,而教會也越來越注重媒體性和公共性。面對漫天散播、海量般真假的資訊,新媒體仿佛危機滿佈,卻又是不得不進的重要領域。兩份公約相隔100年,卻都見證了教會如何透過參與公共倫理建構來影響媒體與社會。這一集,安平牧師將帶領我們重新思考教會在建構與使用媒體的角色。作為基督的門徒,我們又該以抱著怎樣的心態與倫理觀念來擴展新媒體禾場?
一代又一代,眼看世代變遷、科技超越、社會動蕩,可恨教會始終走在時代的尾端?要積極面對傳統堂會的不足和新世代流失的問題,或許教會該思考如何主動接住時代托付的棒! 作為神學教育者、香港新創教會的創辦人陳韋安博士以Be Water的概念為教會命名,象徵教會是如水流動而不被定型的。借此重思教會的意義,不在乎模式,而在乎本質。這一集,他將與我們分享在面對社會動蕩、關係撕裂、信徒流失、疫情隔離等問題之下,領袖該持守什麼素質繼續帶領教會呢?又該抱著什麼心態與新世代同行呢?而在面對多變的未來,教會如何不空談理論,成為流水,真正被上帝模造呢? 我們都盼望著,在新時代中,將有一群心靈強韌、高度靈活的新一代被興起!我們深信,眼前的挑戰終將成為神的器皿和祝福。讓我們一同聆聽、學習、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