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教會

基督信仰的根基,一開始是看重內在生命。個人有成長、群體也成長,事工就增加成熟。在這種成長中,牧者領袖反而開始承擔了多重的壓力,要保持個人內在生命的平靜安穩,就成了一種挑戰。本集訪問到加拿大城北華基傅再恩牧師,他從自身的壓力出發,分享他和教會領袖同工如何回到真正有深度的屬靈生命操練中。
李錦綸博士來自香港,一直致力奧古斯丁神學、系統神學、及中國宣教方面的研究,在台灣、北美的神學院都有長時間的服事,也曾任中國福音會總幹事。在本集訪談中李博士剖析了儒家文化與西方哲學的思想中信仰的位置,也分享到墨家思想和舊約的融合與連結、詩經與挪亞時代能有文學呼應等精彩的見解。並分享理解這些神學脈絡如何影響到我們身處現代社會的信仰實踐,非常精彩,邀您一起來聽!
李潔人牧師是第三代信徒,海外留學後再讀神學院,其後十多年在瑞典牧會也在芬蘭開拓,13年前受邀回到北京國際教會開始華語崇拜,親身見證了中國教會的興發與收斂。在本集訪談中李牧師暢談北歐華人教會的發展脈絡、中國宣教運動歷程、及疫情對教會衝擊的自省,句句真誠又精闢。
從新加坡到英國、現在在西班牙,服事已二十五年的胡德明老師談起所見所思,最關注的還是海外華人教會信二代的未來。究竟「保留華傳統」和「屬靈敬虔」孰重孰輕、孰先孰後?那些「傳統」和「敬虔」中有哪些是相近或其實哪些是相異?跨代的差異的現象和背後思路的真正原因是什麼?我們又能如何為之禱告,或起身改變?請收聽本集精彩又扎心的內容!
基督教神學傳統中有兩本非常重要的書。一是聖經,二是自然之書。不但在神的話語(文本中)認識神,也要人透過上帝所造的萬物「自然之書」來認識神。今天為大家訪問物理系的王道維老師,在他的分享中不僅從自然與物理現象來思考信仰,也談從「有用」、「無用」論中體驗上帝的恩典論。
多元文化是祝福也是張力,教會應當如何面對?分堂聚會怎樣建立家庭式的歸屬感?近年的香港移民潮對加拿大本土教會有何影響?1.5代如何牧養?如何促進兩代之間的溝通?神學教育和實際牧會有怎樣的關聯? 王理智牧師的分享展現了在複雜多變的時代中不停止對話的精神和多元文化中福音無限的可翻譯性。不是為了對話而對話,而是為了愛彼此。一起來聽聽王牧師從70年代留學加拿大,經歷排華,到牧養多元文化神學生和教會的故事吧!
王健安博士長年致力於研究領導力和兩代議題。其研究不僅是對加拿大教會現狀特性的觀察,許多洞見更揭示了值得全球華人教會關注的共性。如何以聆聽、了解、接納、尊重、鼓勵、陪伴來創造安全的對話空間?上下兩代亦師亦友,從上承傳寶貴屬靈財富,對下成全多元宣教模式,同心同行,共繼召命。來聽聽王博士怎麼說吧!
幾乎所有在英國的華人教會,都存有多元文化與傳統的現象。多年來,華人群體在不同的移民潮中先後湧入英國,加上在本地出生和成長的華裔子弟,筆者服侍的倫敦中華基督教會,就好像一個迷你聯合國一樣。我們曾經做過一個小小的調查,發現教會裡弟兄姊妹懂得的語言竟然高達17種......
作為一家幾十人的小教會,我們常常問:「我們能做甚麼?走出去差傳嗎? 我們沒有人員,缺乏資源,是不是能穩固及增加教會的人數就夠了?是不是讓家庭間的關係更密切,互助互愛,就不錯了?是不是讓海外青年人有個屬靈的家就很棒了?每個主日大家歡喜快樂一起敬拜,遇到問題打打電話,一起禱告,逢年過節聚聚聊聊,談心探討,還能做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