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命門徒Podcast

印尼號稱千島之國,有超過110個民族,也是全球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1965年起禁學華語30多年;又遭政變致使許多華人選擇了「基督教」來填補身分證上「宗教信仰」一欄的空缺。一樁樁歷史事件造成了今天華人教會特有的語言文化格局。 為何數十年的華語斷層卻成為今天印尼華人跨文化融合的禮物?在一個多民族的社會中,教會宣教、牧養、門訓的現狀和挑戰是什麼?來聽聽傅牧師的分享吧!
在教會裡講「效法基督」是老生常談,卻少有人在婚姻問題上覺得應該效法。長大成人,結婚生子似乎是順理成章。華人文化說「血濃於水」是靠姻親界定家庭。然而教會應是「水濃於血」,突破血緣的群體── 因洗禮的水從四方歸入神家,在基督裡建立比姻親血緣更加親近、寶貴、永恆的關係。 耶穌為何沒有娶妻生子?神為何創造婚姻、家庭?「倫理」和福音到底有什麼關係?來聽聽多年鑽研家庭神學的黃國維院長怎麼說!
馬克思提倡「唯物主義」,尼采認為「上帝已死」,哲學與基督信仰水火不容?讀哲學就會被世俗的思想擄走,稍有不慎便引火上身? 哲學與聖經有什麼關聯?為什麼了解哲學思想和理解神學著作息息相關?歷世歷代的神學家其實都是優秀的「跨文化宣教士」,這又從何說起?生活無處不滲透著哲學,與其置身護教「攻防戰」,不如將哲學看作是基督信仰與形形色色的世界觀、價值觀、宗教觀溝通的橋樑。教會發聲不應只是真理的「獨白」,而是要知己知彼,看見影響著人類社會文化和公共空間的是什麼思想。哲學幫助神學活用一切知識,神學透過哲學與處境對話。來聽聽江牧師的分享吧!
教會內性暴力事件頻發,似乎加害者更被體諒,受害者卻被禁聲而被迫轉向社會資源,尋求公義。當受害者只是咫尺之遙,如此的衝擊令人觸目。現就讀於台灣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的郭宇欣傳道,長期關注教會處理性暴力的現象,她將為我們分析不斷重演的劇本背後有何結構性、機制性的問題。解讀如何不弱化、不單純的信仰化、亦不常態化受害環境,做到防患於未然。來聽聽她的分享吧!
訪談中鎮定自若的王長老小學時人稱「口吃大王」,常常自卑地躲開人群。有一次他在眾人面前做報告,竟然結巴到說不出一句話來。那天晚上,他做了一個禱告:「上帝啊,如果口吃要跟著我一輩子,那麼求祢讓我......」 故事的力量和它對一個時代的意義是什麼呢?想知道為什麼說一個好故事對基督徒而言這麼重要嗎?想知道說故事和門徒培育的關係嗎?那麼又如何說一個好故事呢?快來點擊收聽王長老的故事吧!
緬甸政變,逃難中衣食不飽的弟兄姐妹,張口只要500本聖經,這樣的信心是廣福牧師的鼓勵;疫情當前,沒有網絡的村莊,牧者犧牲奉獻挨家挨戶去講道,這樣的服事是他的榜樣;停電兩月,燒柴洗澡,這樣的挑戰是他一家人的日常。這樣的信仰實踐給安穩地區的教會怎樣的啟發?給同樣面對挑戰的弟兄姊妹怎樣的亮光?給全球化之下「家門口」的宣教怎樣的學習?來聽聽廣福牧師的分享吧!
王健安博士長年致力於研究領導力和兩代議題。其研究不僅是對加拿大教會現狀特性的觀察,許多洞見更揭示了值得全球華人教會關注的共性。如何以聆聽、了解、接納、尊重、鼓勵、陪伴來創造安全的對話空間?上下兩代亦師亦友,從上承傳寶貴屬靈財富,對下成全多元宣教模式,同心同行,共繼召命。來聽聽王博士怎麼說吧!
如互聯網一般,新時代往往隨著科技的發展悄然到來,運行於無形之中。疫情的持久戰儼然已成為變遷的催化劑。去中心化的協作邏輯正在改變過去中心化的動員邏輯。然而千變萬變,不變的是人心。這讓我們深思,教會該如何準備回應時代、迎接未來?請台灣詮識數位執行長陸子鈞為我們一一解密!
Isaac入行IT業十餘年,卻轉戰不通網絡、水電的東馬來西亞山區,跨文化服事原住民。他見證了跨文化的合一始於先踏出服侍的那一步,不是由高向低伸出援手,而是平起平坐並肩攜手。甘心降卑成為對方的樣式,委身同行,如基督道成肉身。他展示了塑造生命的門訓,乃是以為父的心腸陪伴青年人,以生活的點滴和最真實的喜怒哀樂教導。來聽聽Isaac的故事吧!
宣教士是種職業嗎?宣教只是靠1%的人衝鋒陷陣?吳牧師說門訓是帶出靈性、情緒、關係和使命的全人重塑,最終走向宣教。他的「門訓之旅」是帶著由廚師、魔術師、殯儀師等組成的短宣「師隊」,讓各人從自己專業獨特的角度與人連接,多元合一,全民皆兵,見證福音。一切職場皆禾場!來聽聽年近古稀宣教熱情卻絲毫不減的吳牧師分享他的經歷吧!
說起神學,你會想到什麼?三位一體,道成肉身,因信稱義? 神學是學習搭建過去的語境和今日的處境之間的橋樑;學習身處日新月異的世界,以聖經為本,並福音為基礎的思辨;學習面對挑戰,與自己的時代沉著對話的智慧。神學與你我息息相關?神學應該普及化?來聽聽做了兩年網絡神學寫作卻突然跑去讀神學的阿豐如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