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命門徒Podcast

疫情持續了超過一年,世界仿佛停擺了一般,教會和機構經歷了一連串的學習、應變、轉型。有些人對信仰、生命、教會核心價值有了更深刻的反思,也有些人隨著實體聚會的停止和生活衝擊而經歷信仰低潮,苦苦等待疫情的過去。成長在印尼的鄭超君執事卻認為,疫情是上帝給我們展示「如何作衪門徒」的大好機會。 在訪談中,她勇敢的反問:「如果我們願意為事業和娛樂冒一點風險,我們會否願意為信仰冒一點風險?」這一集,鄭超君執事將與我們簡介印尼華人教會的概況,同時一同在苦難中反思,到底我們可以如何在疫情生活中與非基督徒分別出來,活出門徒的身份,讓人在日常生活中看見基督!
青少年流失是全球華人教會所面對的共同挑戰,在美國亦然。跨代的差異、言語的隔閡、世界觀猛烈的衝擊,新一代的孩子活在資訊爆炸的世代,後現代思潮讓各種各樣的事情看來似是而非、尖銳的社會議題讓許多家庭關係撕裂。漸漸,兒女的心仿佛轉向了世界。 作為第一代移民的鄭立新牧師擁有20年牧養美國第二代年青人的經驗,他深深體會到:「如果我們不把精力放在下一代,我們便會完全失去他了。」世界觀如同暴風一樣猛烈的把新一代從真理中拔起,這一集,鄭牧師將與我們從「面對世界觀」的角度出發,談談信仰與真理如何主動出擊,迎戰世界尖銳的提問。而面對這些衝擊,在家教育又是否一個出路?家庭、教會、教育,如何能一同造就信仰的傳承?我們來謙卑聆聽。
談到「門徒培訓」,它到底是什麼?它的終極目標是什麼?把握好信仰基礎後的「然後」又是什麼?為何教會在推行「門徒培訓」課程後依然不見突破?信仰、見證、傳福音、行動,與門徒身份的塑造有何互動?我們的福音,是沉重的,還是讓人狂喜的?既然是讓人狂喜的,為何我們總是頓足在「知道」而無法踏出? 門徒培訓是許多華人教會所注重的一環,然而課程過去了總會來到更關鍵的議題── 如何實踐?來自香港而目前在澳洲當地教會服侍的何俊文牧師,認為「行動」也許是突破的關鍵。傳福音不只是大牧者的責任、也不是大型佈道會才能達成的事!門徒,就是走在人群中流動的佈道者。行動式的門徒培訓到底是什麼?它如何為教會注入新動能?這一集,他將與我們分享在追求門徒塑造時的心路歷程、突破與洞見。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美國報業風氣惡劣,甚至淪為政治工具。一群新教牧者組織起來,就責任、公正、公平、尊嚴等價值觀激發討論,引伸了1923年美國報業自律公約的出現 (後來稱為「新聞業者倫理信條」(Canons of Journalism))。100年後的今天,新媒體大肆興起,一群中國基督徒在2014年提出了「中國基督徒互聯網公約」,呼籲信徒在網絡中謹慎言行,見證上帝,多達30萬人聯署。 隨著科技的推進,社會進入了人人皆媒體的時代,而教會也越來越注重媒體性和公共性。面對漫天散播、海量般真假的資訊,新媒體仿佛危機滿佈,卻又是不得不進的重要領域。兩份公約相隔100年,卻都見證了教會如何透過參與公共倫理建構來影響媒體與社會。這一集,安平牧師將帶領我們重新思考教會在建構與使用媒體的角色。作為基督的門徒,我們又該以抱著怎樣的心態與倫理觀念來擴展新媒體禾場?
1975年越共執政時期開展,基督教完全失去了法人地位,一年之間連最後一家神學院也被關閉了。然而,上帝的工作從未停歇,越南教會從當時5萬多信徒,奇蹟性翻倍到今天120萬人,神的作為讓人驚訝。然而,隨著經濟發展、社會形態變化,今天的越南教會卻出現了一個迷思:「每三個人決志只有一人留下在教會,而留下的三分之一人後來也失落了,到底為什麼?」 這一集,陳良棟牧師將與我們淺談越南教會的發展史。在面對當代信徒的流失,陳牧師認為:「洗禮只是一個開始而已!」門徒的生活形態應是持續的敬拜,才可成為有力見證,領人歸主!每個時代都有挑戰,讓我們一同細聽慢想,今天的越南華人教會該如何往前?
一代又一代,眼看世代變遷、科技超越、社會動蕩,可恨教會始終走在時代的尾端?要積極面對傳統堂會的不足和新世代流失的問題,或許教會該思考如何主動接住時代托付的棒! 作為神學教育者、香港新創教會的創辦人陳韋安博士以Be Water的概念為教會命名,象徵教會是如水流動而不被定型的。借此重思教會的意義,不在乎模式,而在乎本質。這一集,他將與我們分享在面對社會動蕩、關係撕裂、信徒流失、疫情隔離等問題之下,領袖該持守什麼素質繼續帶領教會呢?又該抱著什麼心態與新世代同行呢?而在面對多變的未來,教會如何不空談理論,成為流水,真正被上帝模造呢? 我們都盼望著,在新時代中,將有一群心靈強韌、高度靈活的新一代被興起!我們深信,眼前的挑戰終將成為神的器皿和祝福。讓我們一同聆聽、學習、期待!
緬甸── 歷史中被許許多多衝突、高壓和恐懼佔據的一個多民族國家。2021年2月1日緬甸軍方發動政變,各地人民起來示威反抗,軍政府武力鎮壓。面對這一波政變,生死攸關,局勢持續惡化,緬甸上百個民族卻呈現了前所未見的團結和意識形態上的覺醒。儘管歷史中緬甸受著政治、軍事、經濟等多方面的掣肘,信仰終究在這土地上茁壯萌芽。面對當前水深火熱的處境,緬甸的社會和教會抱有怎樣的看法?他們實際上如何應付?這一集,生於也長於緬甸的張青青傳道將與我們分享緬甸歷史、社會和宗教的綜觀,同時也細談緬甸政變後,教會的態度、應對和信仰的反思。當傷害自己同胞的軍隊天天在家門經過,甚至駐紮家裡,作為基督門徒,該怎樣面對?而同為基督身體的我們,又該如何為緬甸教會禱告?
全球華人散居各地、落地生根,卻彼此疏於連結互助,華人教會如是。1974年,為了聯繫眾海外華人教會合一推動福音差傳,上帝興起了「華福運動」。走到了今天,「華福運動」依然與時並進、與我有關嗎?這一集,我們邀請到連任兩屆世界華福中心總幹事的陳世欽牧師前來訪談,他擁有約四十年在世界各地服事的經驗,將與我們鳥瞰全球華人教會的概況、細思慢想「使命」與「門徒」的一體兩面。在 “If everything is mission, nothing is mission”的迷思底下,到底「使命門徒」和傳統宣教士的角色如何被理解和取得平衡?而當提到對華人教會最迫切的關注,陳牧師引出了「領袖危機」的議題。這一集,從過去談到現在、從東談到西、從內在談到外在的生命素質,讓我們一同從中聆聽、反思、學習。
教會是愛下一代,還是只是需要下一代的能力?談到跨代牧養,這尖銳的問題實在值得提問。義大利華人教會青年流失嚴重,沈利牧師認為語言隔閡和不適應教會傳統文化是箇中原因。談到補救方案,沈牧師直說:「他們需要真正愛他們的牧者」,而門訓正是生命影響生命的關鍵過程。網路崇拜在疫情之下興起,專業的器材、用心的「製作」真的能連結生命,造就門徒嗎?對於教會而言,疫情的出現似乎是一場考驗。當各地牧者領袖都面對著遠距離牧養的痛苦時,是什麼讓大家堅持下去?面對疲於奔命的生活、愈漸黑暗的時代,「捨掉可以捨掉的,抓住不能失去的。」這是沈牧師給華人教會的忠告。
Clubhouse、MeWe、Telegram、Signal、Instagram、Whatsapp、Line、Wechat、Youtube、Facebook、Podcast、Zoom等等。你的手機已安裝了以上的軟體了嗎?在疫情和社會不穩之下,新媒體興起和轉換的速度變得前所未有般快。為了適應時代和尋找出路,教會群體加緊學習,連神學院也推出了網上神學教育。但改變卻沒有為全職事奉的人數帶來新高峰,不增反跌。擁有資深媒體界經驗的現任神學院講師蔡玉玲老師一針見血地提出反思:「基督教群體是正在使用媒體呢?還是被媒體使用呢?」當代信徒被持續不斷和海量的媒體資訊包圍,各種各樣的觀點角度爭相建構著我們的世界觀,最終在不同群體中造成層層撕裂。到底教會該不該談論政治議題?最後,作為女性基督徒領袖,蔡老師將淺淡男女領袖跌倒的個人看法。
上世紀70到90年代是韓國教會的黃金增長期,更一度擁有全球第二大宣教士差出國之稱,是不少華人教會爭相仿傚的對像。然而到了2000年以後,韓國教會卻漸漸步入了衰退期,不時傳出驚人的負面消息,也面對大量青年流失。過去隨經濟社會擴張而蓬勃發展的韓國教會,今天如何受同樣的因素而面臨各種危機?從前教會是文化輸出的地方,今天面對大環境的急速變化,會否讓教會面臨世俗化的局面呢?抑或,這是上帝所給予的全新契機?而在全球疫情之下,韓國教會又有怎樣的反思和回應呢?作為在韓國長大的第三代華僑,譚安維牧師將於我們綜觀韓國教會發展的概況,回顧過去、檢視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