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命門徒Podcast

嘻哈傳教士李祺從未想過做歌手,甚至曾為信仰毅然放棄心愛的舞台。但當發現人們爭先恐後看街舞,對教會的免費大餐、福音小冊子卻避之若浼時,他帶著自創的《四律饒舌》重新站上教會去不到的舞台,高唱的正是被人冷眼的福音。 不入流的街頭文化「嘻哈」的精神是不受世俗禮教束縛,不被教條規矩左右,自由表達「真」我。而對「真」的強調和追求,正是基督信仰的本質。來聽聽李祺另類的故事吧!
宣教就非要親身去到窮乏的地方?Alex弟兄曾在北韓、中東等缺乏、受逼迫之地服事,在這樣的地方,信仰等同於性命。他用他的見聞講述,最難的服事不是去供給,生命和生命的相遇不是僅僅在主裡稱兄道弟,而是在苦難中認同我們是「一家人」,在窮乏裡不離不棄。苦難對信仰有什麼啟發?來聽聽Alex的分享吧!
領導學是架構,是藍圖,是異象,更是最日常的、知己知彼的智慧。在神國的「已然與未然」之間,領導學給我們角度和工具重新省察自己、認識他人、思考宣教,走近真合一。《視野與領導力》一書,是美國創欣神學院陳俊偉院長多年來在領導方面的經驗積澱。是深刻認真的自我反思,也是他鮮活的生命見證。快來聽聽院長的剖析吧!
陳俊偉院長帶我們從「王權」(kingship) 的角度重新理解「神的國」。了解「天堂」不是地理概念時,會如何幫助我們更立體地認識「神的國」和耶穌「作王掌權」的身份?當我們重新檢視新舊約的連續性和重要性,再加上「已然/未然」的觀點,會如何幫助我們檢視教會今天的掙扎?讓我們來聽院長的分享吧!
如果沒有向內關顧的屬靈生命,行動中的「膚淺」就難以避免,反之亦然。 神透過在歷史中陪伴、帶領祂子民一次次地移動,啟示了一種珍貴的互動關係;在移動與重新適應的過程中,求神讓我們打開眼睛,看見身旁鄰舍與陌生人的存在與需要。因為真實的跨越,才有紮實的成長。想要在跨越中蛻變嗎?來聽聽Easten的研究成果吧!
跨文化處境中,與當地人的緊密配合和前端溝通是Ruby所擔的重任。用兩年多建構起基礎模式後,往往要更長時間裝備、餵養和鼓勵當地人成為領袖。面對組織的年度目標、對捐贈者的交代的壓力,要有耐性、敏銳覺察當地人的真實需要。當新鮮感褪去,諸多挑戰、文化衝擊甚至自我懷疑的時刻,Ruby如何面對?如何能有意識地放下主觀判斷而換位思考?來聽聽Ruby的故事吧!
在文化差異與西方國家相距甚遠的非洲,到底是如何建立有效的溝通關係?面對對管理和架構沒有具體概念的當地人,該如何有智慧的與他們建立信任關係、設立有效的機制一起同工?回報系統、年度預算控管、期待管理是否可以套用在非洲處境?從「為父的心」到實踐的操作,讓我們來聽王亞辰牧師的分享。
談到「泡茶」,你會想到什麼呢?是茶葉淡淡的飄香,還是熱茶入口的溫順口感?是老年人的閒情逸致,還是歷史悠長的茶道文化?活水茶堂創辦人少龍傳道卻認為,「泡茶」可以開啟對話的空間,讓人自然而然開始各種議題與生命的深度對談。從無到有,一個空間、一杯泡茶、一個邀請,成全了週六的茶聚,也建立了福音聚會的場所。「活水茶堂」便是這樣的一個所在。
北歐、中歐與南歐的人口組成各有不同,這些華人在數十年移民前的經驗與模式怎樣影響今天的華人教會文化?傳道人在神學畢業後回到堂會常遇到怎樣的挑戰?當第二代的需要漸漸浮現時,歐洲華人教會該如何革新方能承載和傳承?華人如何保留自身傳統,又同時融入當地社會呢?在普世宣教上,歐洲華人教會有著什麼樣的角色? 為了珍惜和建立在歐洲華人中所培育的傳道人,李健長老也建立了「尼希米小組」事工,為這些牧師和傳道提供了一個「一起哭、一起笑、一起生活」的群體經歷。傳道人的工作繁忙,事奉也難免有枯乾和疲憊的時候,「尼希米小組」如何讓人卸下忙碌和防備,建立互信的關係?當中的秘訣是什麼?讓我們來聽聽李健長老寶貴的經驗!
從狗仔記者到青年牧者的春麗,將從他個人歸主的經歷,一路分享到他如何經歷媒體人和基督徒身份之間的衝突與整合,再帶著我們認識各種各樣在發展和運用媒體事工時尤其關鍵的課題:耶穌基督的道成肉身和階級扁平化的網路世界如何產生連結?矢志成為外邦人使徒的保羅又何以成為現代網路媒體事工的榜樣?面對日新月異的科技,教會為什麼更應強調正直(integrity)的品格,在線上下線表裡如一?在網路事工中,資源會重新分配,我們的心態該有怎樣的調整?新世代中,人們幾乎定居在網路世界中,新媒體到底可以為傳福音帶來什麼新的想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