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33 訪談新加坡神學院謝木水院長:回溯宗教改革根源、直視歷史醜聞,反思教會黑暗面、分裂和權力問題
嘉賓:謝木水院長
主持:董家驊牧師
著書原由—透過神學視野反思教會醜聞
董:您的新書叫做《愛教會到底?》為什麼想寫這樣的書?這是一本什麼樣的書呢?
謝:這本書是我多年來對教會的關懷;從神學的視野,無論是教會歷史或聖經神學,對教會現況作出反思。我從信主開始就一直在教會裏,其中一位帶領我信主的人後來離開了教會,主要原因是看到教會歷史上許多的黑暗面。這讓我非常震撼,一個人跟教會的關係可以因著教會歷史上的黑暗面,而來到這個地步——脫離教會。讓他跌倒的包括現實中教會領袖和牧職人員如何濫權、做了不好的事情,以及在歷史中,宗教改革後教會的分裂,以上帝之名發動公義之戰、聖戰等等。他所看到的教會是充滿着黑暗和暴力。
董:我在美國遇到很多年輕人也把宗教和暴力聯繫在一起,不論是基督宗教或其他宗教;在歐洲歷史中,也因宗教改革帶來很多戰亂。因此他們覺得過分強調自己的信仰才是唯一真理,會產生不必要的對立。
回到宗教改革運動,探討華人教會的問題
董:這本書在談教會歷史中的醜聞,首先談到的是宗教改革。一般來說,基督新教是宗教改革的spiritual offsprings(屬靈後裔),談到宗教改革會認為是很光榮狀烈的,也帶來基督教的更新。您從什麼角度來看宗教改革,為什麼會把這當作您書中的第一個主題來談呢?
謝:華人教會中,除了天主教教會之外,是延續基督新教的傳統。今天華人教會面對教會內的人事衝突、教義問題造成的對立,以致教會分裂,其根源和宗教改革息息相關。宗教改革強調因信稱義,回到聖經以福音為本去界定教會是什麼,若不是福音就沒有真正的教會,這是宗教改革很重要的信念。但也因此造成羅馬天主教內部的鬥爭、分裂,然後形成基督新教。所以如果要探討今天華人教會的問題,我們需要回到根源——宗教改革運動怎樣看教會分裂的問題,怎麼看解經立場的不同,還有教會權力和政教的問題。
不可迴避教會歷史,因歷史造就現在的我們
董:很多時候,華人教會因為神學教義和立場不同,教會從一間分裂成兩間。有人開玩笑說這是自然的教會植堂運動。今天華人教會的分裂和紛爭仍然持續進行,當你回溯教會歷史,你覺得有什麼話想跟今天的華人教會分享呢?
謝:今天華人教會要更看重教會歷史,因為我們的未來在於當今的定位,而當今的定位在於歷史的積累。因為歷史的緣故,歷史造就了現在,而現在可以展望將來;因此我們要分享歷史上的所有光明和黑暗、榮耀和羞辱。以教會兩千年的傳統來看,從以色列人——上帝的百姓,到耶穌之後教會的成立;以色列和教會構成了整個上帝子民的歷史和傳承,也界定我們今天在上帝面前,作為群體和個體的屬靈身份,這個身份必須有歷史的背景來界定。今天的定位可以因著過去而展望將來,今天的教會不能回避歷史,要借鑒歷史來看未來的發展。
回到神的話語,在傳統中看見更新
董:如果有人跟院長說,過去的歷史我們認罪悔改就好,然後「忘記背後,努力面前,向著標竿直跑。」如此面對教會歷史的態度,你有什麼看法呢?
謝:教會歷史給我們很多寶貴的傳統,這些傳統一方面是教導的內容;一方面是如何活出教會的行事為人;寶貴的傳統不斷地塑造我們今天所是、所言、所為。很重要的一點,傳統如果不跟現實和現在的處境來對話,傳統就是死人繼續說話,對活人沒有意義。但如果傳統仍然對我們今天新的定位有幫助,是因為傳統塑造我們,讓我們有能力跟時代對話。宗教改革帶給我們很多歷史的教訓、提醒和傳承,同時也給我們更新的機會,因此在傳統當中我們看見更新的機制,就是不斷回到神的話語和福音本位,來和時代對話、產生新的方向。
書本主題:如何面對教會的分裂、排外、暴力和濫權
董:請您介紹書裡有哪些主題,為什麼會選這些主題呢?
謝:第一,宗教改革牽涉到許多教會需要反思的問題,例如:教會因教義和解經立場不同應當有的態度。第二,教會也有黑暗面,例如:我們為了鞏固自己的身份、傳統或宗派,以致有排他的做法。我們要如何面對這方面的矛盾?一方面要界定自己的身份,同時也應對外來者保有開放的心懷。第三方面,我們如何處理過去黑暗和暴力的歷史?如何避免重蹈過去的黑暗,但也學習為了捍衛真理和正道而付上代價。第四方面,面對現在教會的濫權,無論是性、金錢、和權力的軟弱,我們應該怎樣去面對這些發生的人、事、物?我們很容易針對某件事和某個人,說明我們的立場、做出分別,接著用教會或社會的機制去處理對方。不小心就讓我們沒有真正做出神學的反思,而是出於潔身自愛和明哲保身,從而界定自己和對方不同、把自己和對方分別出來。神學的反思要求我們,無論是那一方,在神的面前、從罪人的角度,作出反思。不是包庇罪惡,而是讓罪惡在適當的亮光當中被彰顯出,在亮光中回到神的話、神的恩典,重新出發。
真實面對自身的軟弱,讓今天的絆腳石成爲明天的踏腳石
董:有時候我們用機制來處理問題,是否是想藉此避免暴露自己的黑暗?藉由機制似乎可以把自己抽離,例如:我們可以在機制的範圍裏討論神學,但在過程中,個人的生命不需要被放在上帝的話語中被檢視,所以透過機制是安全的。但當我們要去接觸在黑暗中的人時,無可避免要談到自己生命的軟弱,會看到自己和對方的相似處。我們之所以會對某些罪特別厭惡,可能是因為在他身上看到自己的軟弱,甚至把焦點放在別人的軟弱來藉此逃避。在耶穌的時代就已經存在這樣的挑戰:一個行淫被抓的妓女,被人引用摩西五經的機制來挑戰耶穌;但耶穌帶他們進入更深的神學反省,法利賽人或宗教領袖都不能站在外面來作神學思考,而是需要自己也被放在真理的框架內被光照和自我反省。
謝:教會的基礎是聖經,而聖經本身並沒有逃避上帝子民的黑暗面。從創世記第三章人的犯罪開始,直到啟示錄第二十章,都充滿人性的黑暗面及其所作所為。但重點不在於黑暗面,而是上帝讓我們看到在人性最軟弱的時刻,衪要我們面對光明,在真理的光照之下回歸正道。因此,耶穌常提醒門徒,要不斷回到真道、回到神的話語、回到神的面前。耶穌讓我們很清楚看到,在這個世上即使我們的飲食都可能叫人絆倒,「絆倒人的事是免不了的,但那絆倒人的有禍了!」因此求主憐憫,讓我們在凡事上靠著上帝給我們恩典和力量去行事為人,不斷在神的光中重新反思自己的生命;以致任何一次的黑暗和軟弱,無論是發生在自己身上,或是在某個教會群體,都可以成為信仰更新的機會。我很喜歡這句話:「今天的絆腳石,可以是明天的踏腳石,只要我們回到主的面前。」
為了基督的緣故善用權力
董:您的書中花了大篇幅討論教會領袖濫權的問題;領袖濫權不單指某一個人濫權,也是指在歷史中,不同的教會在不同的制度中面對濫權的問題。例如:主任牧師制,個人擁有很大的權柄;長老制,一群人擁有很大的權柄;或者在發展中的教會,某個家族核心的人成了教會的權力核心。但無論任何機制,似乎都會出現濫權的現象和醜聞。當您從聖經神學的角度反省權力這件事時,想提出什麼樣的權力觀來回應教會的濫權?
謝:我花了很大篇幅,用不同的方式和角度去反思濫權的問題;這的確是教會的現實面。無論教會以什麼樣的體制進行教會治理:家庭領導、主教制、會督制、地方教會自主產生領袖、或不按立傳道作牧師統稱弟兄等。談到治理,必然有人帶領、有人擁權,這就是權力架構。無論在家庭、教會、社會中都有權力架構,來確保人與人之間的資源利用、時間應用和角色配搭。回到聖經的話,權力就是影響力。父母對兒女有影響力、夫妻之間有影響力,每一個人都有影響力。權力與我們活在世上是不可分割的:我不是影響人,就是被影響。我們不能迴避權力。
可惜的是,西方和東方都把權力看成一種負面的力量,但在聖經中,權力是很正面的。第一,上帝使用祂的權力創造宇宙萬有,賦予人管理大地和為一切生物命名的權力,也給人權力在夫妻關係中彼此配合,產生影響力、產生後代和教養後代。這樣的權力,無論以任何形式和在體制中都是正面的,是為着服侍我們周圍的人。第二,上帝給我們善用資源的權力,使用和分配上帝給我們的資源,達到祂給我們的目的。第三,所有權力都要向最高的權力負責——也就是上帝。因為衪是權力的源頭和權柄的本身。我們相信的是一位有主權的上帝,而祂並不要我們以上帝之名壓制別人,而是善用這些權力。為基督的緣故作人人的僕人,也為基督作每一個人的領袖。
董:剛才您提到的可以用三個S來總結:第一是Servanthood(僕人),權力是用來服侍人。第二是Stewardship(管家),上帝給我們權力,我們如何用它來好好管理。第三是Sovereignty(上帝的主權),我們的權力是在上帝的主權之下。基督徒該如何行使這權力?我們應當效法耶穌如何使用權力:「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今天在談跟隨耶穌時,經常不夠具體,但回到聖經時發現,聖經很清楚描述基督的生命、祂的榜樣和祂走過的路。我們沒有辦法像耶穌一樣成為世人成為救贖,但我們仍是被呼召,跟隨祂進入死亡,通往復活生命的路。
不迴避,讓光驅走黑暗
董:是否當教會覺得權力這個詞很髒、很難以啟齒時,反而越受到它的挾轄制?例如:教會很少談性,以致很多年輕人及成年人,到教會以外的地方學習性的知識,而造成很多問題;也像教會很少談財富的問題,但教會不提財富,不代表就不出現財富貪腐的問題,教會當以正面的眼光來看待財富。今天提到權力,很多人會想到骯髒的權力遊戲,但當我們不敢面對時,權力的腐敗並不會因此消失。當我們否定權力的黑暗權勢時,反而更容易被權勢給擄掠。唯有從神學、聖經的角度,看神如何看待權力、如何行使祂的權力,和聖經教導我們如何使用權力時,才能找到出路。
謝:我們需要有更好的聖經神學來進行種種反思,例如:主耶穌要我們正視的問題,金錢、權力或名譽,這些現實的問題常是教會逃避的問題。正如剛提到,今天教會之所以產生那麼多問題,是因為教會規避了應當要面對的黑暗面。所有的黑暗必須要放在光中,黑暗才會被驅散。
教會面對權力的心態——謙卑
謝:例如,很簡單的問題,教牧薪金誰來制定?是否該制定工作時間?教牧的工作需要寫報告和被檢討嗎?在工商界,這些討論很簡單,用公司的標準來規劃工作;我付你錢,你就做事。但在教會中,應當如何面對這樣的要求呢?無論是全時間受薪工人、教牧或任何一個職位,應該從正面的角度去看資源的分配、角色扮演和角色問責。今天教會的問題是,當我們面對權力及面對問責時,神職人員很容易就把自己抬高到神人的地步,不能被挑戰、不能要求問責;我只對上帝負責、不對人負責。另一個極端是,一些平信徒就像世俗的老闆一樣,要求全職的工人必須交報告和被檢討。第二,對權力觀扭曲,使我們心態上也產生問題。例如:我們如何看教會?我們會覺得有影響力的教會應該是有權力的教會,有權力的教會影響政治、民生和政策。一不小心把世界的權力觀帶到教會,以致教牧和長執之間產生不必要的張力。
因此這本書提到,修正心態可以解決教會權力的問題。保羅提醒:「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祂本有神的形像,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所以,神將祂升為至高,又賜給祂那超乎萬名之上的名。」當我讀到這段經文時,發覺今天教會的領導人——不論是教牧、受薪或帶職事奉,最需要的就是像基督一樣謙卑。教會必須謙卑,不要把自己等同於世俗政權,因為我們是上帝興起的百姓、招聚的子民,要在萬國萬民中宣揚衪的美德,叫人走出黑暗進入光明。教會很需要回到聖經,就像每個信徒回到聖經一樣,去看耶穌基督給我們的榜樣和教導。
為何愛教會到底?
董:當我在世界各地跟不同的華人領袖談話時,不論在北美、東亞、歐洲,或其他地區,教會都在面對老化問題。新加坡華人教會或新加坡的教會有面對類似的挑戰嗎?
謝:新加坡不同語言的教會,都面臨人口老化的問題。講英語的教會年輕人比例比較高,佔一半以上。但講華語的教會就像老人團契,一般年輕人的比例不到百分之二十。
董:我觀察到很多年輕人對教會很失望,因為不論是看到自己教會的黑暗面,或是報章雜誌的新聞——幾乎每年都發生有名的基督徒領袖爆發醜聞。對教會感到失望的年輕人,可能離開教會也離開了信仰;有些年輕人對教會失望,但沒有離開信仰。這本書叫《愛教會到底?》當中有個問號;對於對教會失望的信徒、同工或淡出在教會以外的人,這個問號想帶出的訊息是什麼呢?
謝:用這個標題《愛教會到底?》本身是政治正確的問題。如果用句號,就是強迫讀者必需愛教會到底;如果是感歎號,就是非愛教會到底,否則就是不愛主、不順服上帝。用問號是讓讀者們自己選擇,去追蹤和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不可能沒有體制和權力架構,因為如果我們真的要有影響力,一定是活在權力架構和權力關係當中,這是任何時候都無法迴避的現實。平心而論,每個人都曾經歷教會人、事、物的黑暗面,但為什麼多數人仍留在教會的體制當中?因為只有在體制中,才能繼續延續教會千百年的傳承、教導、信念和福音的使命。一個人很難獨立宣揚福音和帶領人歸主; 如果他真的領人歸主成為一群人,他也活在權力網絡中,並在當中行使他的權力,以致他的群體能產生其他方面的果效或影響力。
因此《愛教會到底?》是一個問號,讓讀者自己去回應,用神學的視野幫助讀者回答這個問題。即使彼得知道耶穌基督已經復活,但在靈性低谷和心灰意冷時重操舊業去打魚。耶穌對彼得說:「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解經家花盡腦筋解釋耶穌說的「這些」是什麼?可能是魚網上的魚,或是過去的堅持和經歷,無論是光明或黑暗、榮耀或羞辱。今天主耶穌問他:「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彼得三次回答:「主啊,是的,你知道我愛你。」然後主耶穌三次要求他:「你牧養我的羊。」我希望讀者能在讀這本書時回到主的面前問:「我真的能愛教會到底嗎?我真的願意愛教會到底嗎?」無論是否接受體制的教會,或是所謂群體的教會、團契的教會,不論是什麼樣的教會,你依然活在一個彼此互相影響的關係網絡中。這是由權力關係產生的影響力,以致牧養主的羊本身就是權力的影響。無論我們怎麼看,在回應主的時候,我們仍要去面對過去的榮耀和羞辱、光明和黑暗和一切叫我們絆腳的。主耶穌要我們善用這些絆腳石成為踏腳石,展開事奉人生新的一頁,邁向新的歷程。這是我非常期待讀者們可以在這本書中領會的。
董:我讀完這本書後有很深的感受:它是寫給有權力和沒有權力的人、是寫給上一代也是寫給下一代的。對體制內已有影響力的上一代,這本書提醒我們使用權力的方式,應當是效法主耶穌基督,愛教會甚至為教會捨命。這本書也是對體制外、對教會心灰意冷的人說話,包括在教會長大的年輕世代,或因為看到很多教會的黑暗面而對體制失望的人;這本書再次提醒我們,教會是耶穌為之捨命的群體。無論在什麼體制的教會,只要有人就有權力結構,有權力結構就有濫權和人性黑暗面的問題;唯有回到耶穌基督的榜樣和教導,才能學習和發揮屬靈的影響力,活出基督馨香的氣息。盼望在大家讀這本書時,它能像一面鏡子,讓我們不只看教會歷史中的黑暗面,也看這個時代教會的黑暗面,以及自己的黑暗面。
尋找回上帝的羊
董:您在寫這本書時,有沒有什麼很深刻或觸動你的時刻?
謝:我想延續耶穌尋找彼得的話題。一個軟弱和被絆倒的彼得,當絆腳石成為踏腳石時,他的生命有一個轉向,展開新的一頁。我的人生也一樣,經歷教會紛爭的問題,在受傷的情況下離開傳道職分去讀神學。但在神面前,我都是立志一輩子為基督作僕人、為教會做神學、為社會做關懷。在徬徨失措同時讀神學碩士學位時,我大部份的時間在鑽研教會分裂的課題;從宗教改革開始,馬丁路德和加爾文算是分裂教會嗎?這樣的課題讓我更深地思考:主耶穌尋找彼得,以致他能成為教會的磐石,建立教會且一代一代地傳承。而我這個軟弱的人問:「主阿!我當怎樣回應祢?」主當時竟然藉着已故的麥希真牧師——新加坡神學院第四任院長及華福前總幹事,對我說話。他拜訪我所在的大學城時,和我還有我和妻子一起吃晚餐及分享。在離開時他說:「木水,我為你過去發生的事,在教會種種的挫折,我感到抱歉。但我要肯定你一件事,就是上帝仍然要使用你,請你靠着主的恩典、主給你足夠的力量和愛,繼續走下去,因為上帝要使用你。」這番話好像主耶穌尋找彼得一樣。上帝藉着麥牧師來尋找我,讓我重新看待這個絆腳石,使絆腳石成為我的踏腳石,展開我事奉新的一頁。主耶穌怎樣尋找彼得,彼得也怎樣尋找上帝的羊,把他們帶回羊圈。就像麥牧師尋找我,讓我深深體會我有這個託付,要尋找上帝的羊,把他們帶回羊圈。我希望讀者也是一樣,尋找上帝的羊把他們帶回羊圈。我為此獻上感恩,也紀念麥牧師及他所服侍的新加坡神學院給我的祝福。這本書獻給新加坡神學院。
董:這本書一開始提到的宗教改革,雖然好像是個醜聞,但也帶來更新的機制。我相信當全球華人教會敢真實面對我們的現況時,聖靈也將更新祂的教會。
相關資料:
文字記錄:洪楷明弟兄
編輯:鍾佳怡師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