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命門徒Podcast

過去幾年世界各地華人教會領袖最普遍談論的挑戰就是「年輕世代的流失」。大家都看到教會需要年輕人,也都努力希望教會能夠一代又一代的傳承。然而,年輕世代離開教會的趨勢似乎仍舊繼續。本集邀請鄧敬獻傳道,他以非典型的方式在服事馬來西亞的年輕世代,他將和我們分享我們對年輕世代常有的刻板印象,哪些大致正確?哪些誤會大了?也提出「牧養年輕世代作主門徒」有哪些重要的意義。
在上一個世紀的 70 年代,北美查經班蓬勃發展,其組成從經濟、求學因素移民的東南亞移民,到因不同移民法案開放而湧入的中國或香港移居者,逐漸發展成今日的北美華人教會。本集邀請海外校園團契的創辦人蘇文峰牧師,要和我們分享北美華人教會過去的發展歷程、神如何使用北美華人教會的組成與樣貌,在歷史、危機與轉機中,帶出對北美華人教會未來的想像與期許。
本集訪問宣教學者溫以諾博士,人類學背景的他,橫跨中、西福音工作與研究教學,不僅創先發展出許多重要的華人宣教理論。不限制於自己過去發展的「關係神學」、「恩情神學」論述,近年倡議的「散聚宣教學」,究竟和傳統宣教差異為何?他們究竟是互斥還是互補?溫博士引用大量的例證,不僅讓我們對新的宣教典範,有更深的認識,也聽見上帝在世界各地散居的人當中奇妙的大能!
過去三十多年,各地的華人教會均可見五旬節/靈恩運動(Pentecostal/Charismatic Movement)的顯著發展,但也因為對聖靈恩賜的理解或實踐產生意見分歧,而陷入對立乃至分裂。本集我們邀請到神召會背景、台灣政治大學的葉先秦老師來和我們介紹近代五旬節/靈恩運動的發展,當代靈恩傳統的神學建構,以及它對整個基督的教會帶來何種張力、刺激和貢獻,同時指出傳統「三波說」的侷限和問題。
想到歐洲,我們大多數人想到的是西歐和南歐的國家,但對東歐的理解就相對缺乏。然而在過去幾十年,東歐的華人教會也在漸漸發展起來。本集我們邀請到在塞爾維亞華人教會的項君聖傳道,請他來和我們介紹東歐華人教會的處境、挑戰、和宣教契機,提到即便都是華人,但不同地方的華人,其實也存在著巨大的文化差異,彼此連結和搭配的過程,也需要有一種跨文化同工的眼光。
舊約聖經中的雅歌書,常常是許多人在讀聖經時感到尷尬的一本書,因為這本書的內容是關於一對男女戀人的故事,書中書寫這對男女戀人的描述與互動也非常露骨。本集我們邀請到過去長期在美國正道福音學院教授舊約,現任富勒神學院舊約教授的謝挺老師,請她來和我們分享,我們該如何閱讀和詮釋舊約聖經中的雅歌書,並延伸談論該如何看待舊約中唯二的兩卷上帝缺席的書卷:以斯帖記和雅歌書,以及這對散居各地華人基督徒的意義為何。
「貧窮」對你來說,是怎樣的樣貌和概念?今天在世界許多大城市絢麗的表面之下,不同形式的貧窮人與我們的距離其實並不遠、只是我們是否願意去正視它。本集我們邀請到在香港成長,移民美國後讀完神學,又回到香港服事基層人士,香港禧福會的會長劉達芳博士來和我們分享,她是怎麼被呼召走入基層人群中,以及過程中上帝如何讓她看見基層人士的尊嚴和價值。
許多牧者在一段時間的努力後,常感到教會的門徒培育出現了瓶頸,上了很多課,教授了很多知識,但生命改變的卻有限。本週我們邀請到新加坡基石教會的吳子平牧師,他過去也曾在牧養的過程中經歷這樣的困境,而開始深入探究到底現行的門徒培育有什麼缺失,以及他與團隊是如何摸索把門徒培育與身心靈的改變更好地連結。
過去十幾年,各地的華人教會愈來愈看重公共神學的發展,因為意識到教會不可能永遠自絕於社會和文化,信仰的實踐也不能只限縮在私人領域和教會圍牆內。本集我們邀請到長期教授基督教倫理學,現在富勒神學院任教的羅秉祥老師。他近年正撰寫《實踐公共神學:馬丁路德金恩與葛培理》一書,比較馬丁路德金恩和葛培理(葛理翰)兩位美國牧者公共參與的進路,並分享這對今日華人教會有哪些可以借鏡之處和提醒。
宋尚節博士對今日的華人教會影響深遠,也形塑了華人教會對培靈奮興聚會的想像和期待。本集我們邀請到長期研究宋尚節生平,現任馬來西亞衛理神學院的劉世堯老師,請他和我們介紹宋尚節博士其人其事,顛覆我們對宋尚節博士的刻板印象,以及我們該如何理解這些新發現,和對今日華人教會的影響。
ChatGPT 去年發佈以來,已造成全球的關注,科技公司紛紛加入 AI 技術的戰局,推出許多新的產品和應用,在學術界、教育界和商業界都帶來衝擊,並掀起來大量的討論。本週我們邀請到長期研究人工智能與相關應用的台灣清華大學王道維老師,特別聚焦談論 ChatGPT 這類生成式人工智能如何影響到人類的教育與學習,探討這對教學者、學習者和研究者之間的三角關係帶來怎樣的衝擊和改變,未來教育的焦點可能會有怎樣的典範變遷,以及這對教會培育門徒的意義和提醒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