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21 訪談中東宣教士Pastor Jimmy:中東門徒倍增運動──重現使徒行傳時期的宣教模式
嘉賓:Pastor Jimmy (中東宣教士)
主持:董家驊牧師
神親自感動的生命要去感化他人的生命
董:Jimmy牧師在香港出生,到美國牧會,後來到中東從事宣教工作。今天歡迎他來和我們分享他從教會增長到門徒倍增的思維轉變,以及這如何改變他的牧養,進而影響他去到中東宣教,請Jimmy簡單自我介紹。
Jimmy:我在不信主的家庭長大,到美國讀書的時候開始認識主並且很想服事主,感覺我人生最大的喜樂和意義就是將耶穌分享給別人。大學剛信主時,我就已經很喜歡分享福音。我在香港曾經讀過基督教學校,但沒有經歷到神。在美國讀大學第一年時,禱告中一個特別的經歷,神給我看到祂的實在。當我閉上眼睛,祂好像對我說話,讓我看見祂有多愛我,感覺到祂的愛很偉大,我整個生命就開始改變。後來我到神學院讀書,進入全時間的服事、牧會。大概4年前,神感動我們一家去中東宣教,於是3年前我們就搬到中東服事穆斯林。
董:這讓我想到曾經在一些聚會中,半年內3次感受到神榮耀的同在近在咫尺。我說不出那種感受,但真實到我唯一能做的就是雙膝跪下,俯伏流淚。這些眼淚混雜著喜樂、敬畏、但也有恐懼戰兢。當你看見神榮耀的寶座,衪的威嚴和愛,你唯一能夠響應的就是俯伏。你是因為這樣的經歷,後來就開展了牧養教會的旅程嗎?
Jimmy:大學時只是做小組長,學生時期被神所用,畢業後我就禱告說,我很想服事祢,後來我就奉獻做全時間的服事、牧會,再自己帶領開設新的教會。
董:你是先讀神學院,還是一邊讀書一邊服事呢?你覺得神學教育對你有什麼影響?
Jimmy:我在教會一邊服事一邊讀神學。神學院給我很好的基礎,使我能明白神的話語,更深地瞭解這位神和我們的信仰是什麼,但更喜樂的是我的生命能夠影響別人的生命。
從教會增長運動到門徒倍增運動的思維轉換
董:你在讀神學時接觸到門徒倍增運動Disciple Making Movement,你也提到思維轉換,可否談談你從教會增長運動到培育門徒運動的思維轉換?門徒倍增運動和一般追求教會增長有什麼不同?
Jimmy:剛畢業我就進到神學院,那是MDiv基礎性裝備。但在牧會10幾年後,都只是用一般邀請別人來教會的方式,每年只有幾個人信主,教會增長緩慢。大概7年前,一位在以色列的宣教士帶我認識門徒倍增運動,我發現這是回到耶穌培訓門徒、傳福音的模式,是開展門徒運動,而不是單單建立教會。因此我就學習如何用耶穌的方式培育門徒。
門徒倍增運動和一般追求教會增長是相反的。第一,追求教會增長是希望別人來教會聚會。而門徒倍增是讓弟兄姊妹出去人群中建立神的教會,是家庭的、無牆的、兩三個人奉耶穌的名聚會;第二,我們要的不只是星期天的會友,而是耶穌的門徒,同時也帶領其他門徒,這能激活很多人的生命,去服事神。
董:第一是心態的改變,不只是拉人到教會,更是把福音帶出去給自然生活圈裡的人。第二是跟隨耶穌,不只是教會的活動,而是生活的實踐。第三,會眾並不是區分為消費和服務兩類,每個人都是來領受使命的門徒,去激活他們,在平日生活中學習帶領門徒。這種思維轉換顛覆了很多人對教會的觀念和認識,作為牧者,你在推動時,有沒有來自弟兄姊妹的壓力?在轉型中,你遇到怎樣的挑戰?
轉變,始於的禱告而非策略
Jimmy:感謝主和弟兄姊妹,我沒有感覺到弟兄姊妹的壓力。作為牧者,要有耐心和愛心慢慢幫助他們改變。思維的轉變不容易,但是可能的,所以剛開始我們就禱告。
董:從禱告開始讓我想到神透過摩西帶領以色列人,每當他遇上困境,第一個動作往往是俯伏。今天談領導,談方法、策略,但很少談俯伏在主面前。你可以具體描述一下從禱告開始的過程是怎樣發生的嗎?如何從建立傳統教會,轉向建立門徒培增的群體呢?
Jimmy:人要改變是要從心裡發現改變的需要。我們會一起禱告教會和人生如何能更有效的傳福音。我們持續地為未信主的人禱告,但每年只有幾個人信主,是否需要改變呢?漸漸我們有了一種神聖的不滿足,弟兄姊妹有負擔和感動之後,才能說策略和行動。
董:似乎當群體沒有那麼大的時候,家人、朋友彼此熟悉,較能有同心的禱告。群體太大時,可能會分組禱告,較難在禱告中有切身的感受。但這樣的禱告是很實在、很真實的。不只是為事工禱告,而是開始於為人禱告。
Jimmy:是的,耶穌也是跟門徒一起禱告的。同心為人的靈魂和使命去禱告時,互相影響的能力極大。
董:你在北美牧會,從門徒倍增的角度,帶領教會有很大的思維轉型。可是,又是怎樣從美國到中東的呢?
Jimmy:做門徒倍增運動時,我們很認真地看大使命(太28:18-20)。學習到每個弟兄姊妹都是門徒。因此,我們不單在本地做門徒倍增運動,也開始禱告求問,如何更順服。神要我們怎樣更進一步地參與。我們總以為自己的教會很小,勢單力薄,但耶穌的12門徒都可以改變世界,我們也不應小看自己,也要順服神的命令。
進入中東:見證聖靈運行、門徒倍增的奇妙工作
董:當看見福音的對象不只是南北美的鄰舍時,神又是如何引導你進到中東的?
Jimmy:開始,我們參與了一些短宣工作。看見中東地區,特別是穆斯林群體中很少有華人宣教士。也因為認識了中東人的弟兄姊妹,受邀去看神在中東的工作。因此,4年前,我第一次到了中東。去了之後,看見神在大大的工作我很驚訝,禱告希望參與在這奇妙的工作中。
董:你看到什麼奇妙工作呢?
Jimmy:第一次去中東時,我跟一位當地牧師去探望一個穆斯林家庭。他們是難民,非常貧窮。家裡的母親出來,很興奮地用阿拉伯語跟牧者講了很多。她說,10天前,她聽說有人想傷害他兒子,她就向耶穌禱告,並在夢裡見到耶穌,非常的光明。她的恐懼瞬間就沒有了。她醒來便知道耶穌的同在。我親身聽見這個見證,太奇妙了!
董:一般人講到中東,會想到是穆斯林主導的社會,好像傳福音很困難。在中東服事,你認為基督徒該怎樣繼續把福音分享開去?
Jimmy:從人的眼光會覺得很困難,但我們活在一個很奇妙的年代。聖靈在這些中東民族,甚至是受大逼迫的國家裡運行,成千上萬的穆斯林歸向耶穌。比如,伊朗是一個很難進去的國家,但伊朗現在的門徒倍增運動及地下教會,是在全世界增長最快的。
董:這好像是使徒行傳現於眼前。教會2000年的歷史中,人們都傾向於用可以掌控的方法做決定,並制度化。但聖靈的運行打亂了節奏,帶出一條又新又活的路。
Jimmy:阿門!另一個驚人的數字是:對伊斯蘭宣教的1000年歷史中,大概只有10個以內的福音運動發生在中東。但現在,幾乎每個中東國家都有福音運動開展,有些是幾個,有些是幾十萬的人歸向耶穌。
董:這些開端,大部份是本地開始的運動,還是海外宣教士拓展的呢?
Jimmy:大部份可能是海外宣教士進去開展的。但用門徒倍增運動 (DMM)的策略,快速找到當地被神預備好的人,興起門徒。以門徒影響門徒的方式,他們把福音傳給自己的親朋、整個族群,以及所有當得平安的人。非常彈性,不需要很多的錢和資助。
傳統模式和門徒倍增模式(DMM)的比對
董:傳統是怎樣的模式?DMM門徒倍增的模式和傳統模式相比如何?
Jimmy:傳統的宣教模式多依賴外來資源,比如比較貧窮的地方,一些宣教機構就會給錢、建立教堂、聘請當地傳道人等。但門徒倍增運動模式很簡單,在家聚會,無需教堂或外來資金,即便是貧窮的地方也可以。並非倚靠牧師或者受薪的領袖,而是每個信徒把福音傳出去。
董:我最近在讀一些關於跨文化宣教士在中東服事的書,其中 《Ministering in Honor-Shame Cultures》談到中東文化多是基於廉恥觀的,即榮譽與羞辱的概念。西方的宣教士比較個人化,但在中東和穆斯林地區卻重視群體。若能在群體中以家族形式來分享福音,效果比注重於個人更顯著。你怎樣看這些反思呢?
Jimmy:我們一直在學習。有關廉恥文化這方面,我可以舉一個例子。過去的宣教方式叫Conversion (改信),讓他們抽離自己群體,進到我們的群體中。但廉恥文化是指如果一個人改信後,整個家族都不會接受他,他要離開本地本家,跟宣教士住在一起。我們感恩這個人信主,但卻再也沒有福音運動能夠發生。而DMM的概念,是指我們進到他們的當中,並不會用一個「改信」的心態來傳福音。我們去找神預備的和平之子,讓他自己發現、經歷耶穌,他還未信主,仍是穆斯林,卻在過程中已經把他的經歷分享給朋友,讓人看見他生命的改變,慢慢就可以影響整個家庭、社區了。
董:你提到建造教會與建造門徒。傳統建造教會的方式就是把人找來,門徒卻是被差遣出去。宣教工場也是如此,當人信主後,不是把他從原本的社群中切割開來,而是找到對的人,讓他在他的網路中繼續連結其他人,見證他生命的改變。剛剛你不停地提到和平之子,這是什麼意思呢?
和平之子:神所揀選預備的人
Jimmy:我們每到一個地方,就像耶穌在馬太福音第10章和路加福音第10章差派門徒兩兩出去的時候說,你每到一個地方要找到和平之子,他會接待你進到他家裡。就是要找到一扇門是神為你打開的,讓你進到一個群體或城市當中。透過這個人,可以影響更多的人。我們會想很多方法去遇見新的人,通過由淺入深的屬靈問題,尋找對的人。先問他生活上的事,進到認真的對話,然後屬靈的對話(Simple,Serious,Spiritual),看看神有沒有預備他。和平之子的特質,首先是對你很開放,願意跟你分享生活的事;第二是他生命有一個需要,要神來説明;最後是他願意和我們一起看聖經。
董:所以這是一個過程,不是一個事工或隨意去找人,是一個被接待的模式。當耶穌和門徒在一起時,叫門徒什麼都不要帶。去找到能夠接待我們的人,我們不是以殖民者的高姿態進入。要學會在接待過程中去察驗神在這個群體的作為,不是我們自己去做,而是我們找到神已經揀選的人,花時間陪伴他,激活他們成為帶著使命的門徒。
家庭與宣教呼召
董:4年前你從美國帶著一家到中東宣教,面對孩子的教育和未來,你有掙扎嗎?我有一個宣教士朋友陳維恩,他之前在南太平洋的一個島,跟幾個宣教士用10年的時間傳福音和建立教會。他提到從北美帶著孩子到南太平洋服事,很多人挑戰他,你要回應夢想是你的事,你無權剝奪孩子在美國受教育的權利。他的經歷很讓我感動,你有幾個孩子?你有過類似的掙扎嗎?身邊的人會挑戰你嗎?
Jimmy:我有3個孩子,分別是14、15、9歲。我第一個擔心是我的太太和小孩是否都領受同樣的呼召。我不想只有我決定,然後全家就去了。我的一個兒子恐懼去到中東會否很危險。於是我們一家一起禱告,神就讓他做了兩個夢,祛除他的恐懼。然後我們也跟教會一起尋求印證,經過印證後,我們就很放心要去。當然有些人會擔心我們的小孩。3年過後,他們也看見我們的小孩很興奮,每次回來美國反而會很想回去中東,因為孩子看見神的作為。
董:很多信徒二代很難經歷神,是否我們這些基督徒父母沒有讓孩子去冒險和經歷神?這不是一廂情願,而是在群體的支援中一起分辨、查驗神的帶領,就算我們一開始看不到接下來的旅程,但我們一起順服。一家人經歷神,是很好的提醒。
Jimmy:不單是我們的家庭,我們在美國教會的弟兄姊妹也起來做門徒倍增。我看見一些家庭,他們帶著只有四五歲孩子外出傳福音,讓他們從小就知道神和看見神。如果一個小孩充滿很多聖經的知識,卻沒有實在的經歷,也沒有帶著使命將福音傳出去,他們裡面會越來越感覺到這個信仰只是頭腦上的。
對小教會的勸勉與鼓勵
董:你在美國牧會,也看到美國的華人教會,後來你跟香港教會也有很多接觸,你覺得華人教會可以如何參與在中東宣教上呢?
Jimmy:我希望我的經歷能夠給很多小教會鼓勵,我們的教會當時只有70人左右,第一,我們不要小看自己,耶穌是用願意的人而不一定是很大的教會。第二,教會可以先禱告,差短宣隊去看看神在各地奇妙的工作,特別是中東地區。
董:謝謝Pastor Jimmy開闊我們的眼界,讓我們看見神在中東的作為。讓華人教會把焦點從建立自己的組織,轉移到培育神呼召的、帶著使命的門徒身上。很多參與跨文化宣教的都不是大教會,我知道一間洛杉磯不足100人的小教會,參與印尼的跨文化宣教。你希望「使命門徒」Podcast未來訪談怎樣的主題或嘉賓?
Jimmy:我希望門徒倍增運動能把今天的教會帶回使徒行傳早期有影響力的模式。美國的教會也經歷到神的帶領。因為疫情,傳統帶人去教會的方式很難運作,但門徒倍增運動在任何時間、地點、群體都可以把福音帶給很多人。我希望聽到更多不同嘉賓的分享。
相關資源:
- 《Ministering in Honor-Shame Cultures: Biblical Foundations and Practical Essentials》, Jayson Georges, Mark D. Baker
文字記錄:蕭紫楹姊妹
編輯:裴瑋弟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