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事工與策略

Pat在投資銀行工作時一直有負擔要向同事傳福音,但一直苦無合適的方法,直到接觸Alpha course才經歷到傳福音、領人歸主的喜樂。Pat在本集節目中分享職場宣教的歷程,以及後來蒙召進入香港的啟發訓練中心,經歷15年事奉生涯的高光時刻。特別在疫情後,這種高接觸型的傳福音訓練如何藉著數位工具開展更寬闊的機會?疫情後教會面臨的數位焦慮/困境/機遇,面對教會的「全球化」、Mega church和微型教會在後疫情時代又如何掌握上帝為自己預備的角色?別錯過這集精彩的內容!
訪談中鎮定自若的王長老小學時人稱「口吃大王」,常常自卑地躲開人群。有一次他在眾人面前做報告,竟然結巴到說不出一句話來。那天晚上,他做了一個禱告:「上帝啊,如果口吃要跟著我一輩子,那麼求祢讓我......」 故事的力量和它對一個時代的意義是什麼呢?想知道為什麼說一個好故事對基督徒而言這麼重要嗎?想知道說故事和門徒培育的關係嗎?那麼又如何說一個好故事呢?快來點擊收聽王長老的故事吧!
談到科技和創新,一般人不會很容易聯想到基督信仰。可是細想之下,全宇宙最偉大的創造者肯定非耶和華我們的上帝莫屬!神按照衪的形象造人,讓人充滿了創造的天賦和渴望。既是電子科技領航者、創投家又是牧師的陳信生牧師,到底是怎樣從宣教中被啟發創業,再成為成功的創投家?我們很高興邀請他在這一集與我們談談天說說地。他將會以獨有的角度和生命經歷來談談新媒體與科技應用、華人群體合作與溝通、創新與失敗、說故事的文化等等。這一集,讓我們脫下自己的腦袋和固有的思維,嘗試跟著信生牧師跨度極大的角度想事情、看信仰,說不定會有另類的啟發?!
基督宣講者或事工領袖,因承擔推動者角色,無可避免及在潛意識作祟下,每每將《聖經》「應用」在自己委身的服侍中,因而產生不少冠名式的道理及教導。不幸地,宣教也被誤列其中;當坊間充斥相當的宣教《聖經》基礎書籍時,其重要性反而被沖淡了......
150年前,如果有宣教士要從英國前往中國宣教,得花上六個月的時間,搭轎子、坐馬車、坐船,對,還是蒸汽船。今天,由倫敦到上海,飛機直飛一趟,只要12小時20分鐘。意思是,你上了飛機,看場電影,睡一覺,起來吃早、午餐,人就到了......
傳福音不是一件事情,而是一個策略。教會要完成大使命,傳福音是必然的行動,若是希望有果效地傳福音得人,就要把握「有服務才有福音」的策略原則。教會服侍者應該把握服務為福音鋪路的理念,讓福音可以有效地擴展。主耶穌一生沒有建立一家教會,祂的一生可以用三句話來形容:傳道、教導、醫治......
「助人為快樂之本」這句話在後現代世界裡得到許多人認同,在年輕一輩中更是如此。雖然現代科技使人生活更舒適,但歷代危害人類的疾病、饑荒、貧窮、戰爭、不公義等問題仍然存在,甚至更為複雜。故在此後現代時期,人轉向超越的信仰體系尋求內心的平安......
宣教士放下自己熟悉的環境,跑到陌生的國家、文化、社群中傳福音,原因應該只有一個──就是聽到神的聲音、順服神的呼召,懷抱神的愛和看神眼睛所看的,靠著聖靈的帶領踏上工場,就是這麼簡單。是否能建立教會?新建立的教會是否能像香港、臺灣、北美的教會一直增長?是否能蓋自己的教堂?是否能經濟上全數支持宣教士?是否能多聘教牧同工來分擔事工?這不是宣教士的呼召,這是一個企業項目的計算、一份工作的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