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梁家麟(香港建道神學院院長)
編者按語
眾所週知,牧者若蒙召到宣教工場服侍,通常需要放棄許多已擁有的東西,但牧者的子女又如何?他們的犧牲是否被視為理所當然?他們的需要又有人了解嗎……為探討教牧一家到宣教工場服侍的課題,以下轉載梁家麟牧師的一篇日記,當中記述了曾到老撾(Laos)宣教的張志江牧師及其子女的心聲。
十一月十六日,星期一,一家侍主
昨晚睡得不好,三時半便醒過來。七時半外出跑步,今天沒有緊張的事,多跑一圈。
胡太太煮了一鍋臺灣粥。先用豬骨熬一鍋「湯頭」,再以芋頭、芹菜、豆腐乾、豬肉絲和香菇拌著白米煮成粥,味道清新,尤其喜愛芋頭的香味。胡先生煮了一壺咖啡,是他的兒子買來的高山豆,據說選的咖啡豆是「公」的而不是「母」的(前者比後者好)。我喝咖啡數十年,自忖略有一點心得,卻第一次聽到這樣的說法。
十時正,胡先生用車將我載到教會,張志江牧師夫婦已在等候。他們前天和昨天都沒有回家,在教會住宿。跟胡先生道別後,張牧師便跟我作單對單的漫長交談。他先從建道神學院(下簡稱建道)過去的歷史說起,告訴我許多鮮為人知的校友故事,包括各種私人恩怨等。這對認識今天的校友情況和他們之間的關係有很大幫助。我不是建道畢業生,對不少內情只有一知半解。
接著我們談這家教會的未來安排。剛開始談不多久,Derby與麗芬(編案:Derby是張志江牧師的女兒,麗芬則是建道校友)便已到來,只好暫時打住,跟他們一道外出用膳。
到一家名為「一定好」的餐廳,中餐任吃到飽那種,不喜歡中菜的我,自然胃口不佳。坐著聽張牧師和他的女兒對話,聽到兩個震撼心靈的獨白。
張志江牧師離開老撾(當時稱為寮國)已有三十年,但仍一直對東南亞民族的福音工作念念不忘,亦以他曾在他們中間服侍十多年而自豪。過去四年來,他幾乎每年都回越南(Vietnam)和老撾,支持當地的事工。昨天晚上,他在飯桌上提到在老撾開設維修摩托車的店,訓練傳道人有一技旁身,並藉以作為傳福音的手段。師母問他是否要去,他說若是神給他年輕二十年,他一定去,可見這份「南疆之戀」未嘗淡忘。
但對他的兒女而言,老撾的生活卻像在地獄中。生活條件極度落後,沒有自來水,衛生極差。女兒說全身給蚊蟲咬至無一處好肉,傷口化膿,一直治不好,父親勉強她喝黃蓮水,又用熱糊燙她,仍舊無用。張師母患上瘧疾,幾乎喪命。尤其可怕的是,他們住在老撾的十餘年間,經歷了兩次戰爭,炮火落在住所旁邊,生命受嚴重威脅。昨晚當張牧師談到再到老撾時,他的大兒子輕聲說:「那段日子的經歷永遠都記住。」
女兒坦白說出她和兩個弟弟的感受,這可惹火了老人家。他說自己是個最負責任的父親,為了擔心女兒在戰亂中受傷害,想盡辦法讓她在小學後便到香港讀書,請建道霍敦院長作她的監護人。對在老撾生活的人而言,香港學習的費用可是天文數字。還有,他們一家最終因政治原因無法留下去,在七十年代離開老撾,轉到美國(U.S.A.)生活。三個兒女都學業有成,成了專業人士,他們應該感謝神,並為自己和父母有這麼一段光榮的歷史而自豪。
女兒則有截然不同的反應。她當然為今天的景況感謝神,卻仍對走過的路耿耿於懷。事實上,即或是來到美國,她們三姊弟也得經過極艱辛的奮鬥,才能克服語言和學習差距的重重障礙,考上大學,攻讀醫科和會計專業。這可不是簡單的快樂結局。她還引述弟弟的話:「爸爸早已預備將我們放在祭壇上。」
我想起胡燕青的詩句。亞伯拉罕獻以撒,是一個偉大的信心行動;但在今天個人主義當道的時代,以撒是否有權問:「你有考慮我的感受嗎?」
父女兩人在大聲吵嘴,媽媽規勸他們各人少說兩句,麗芬則在做無聊透頂的輔導。我沒說話,我在思考和學習。他們不會打起來的,父女關係之深,根本用不著旁人擔心。並且,三個兒女都敬虔愛主,亦顯示他們並未對神生怨,他們只是說出心中的鬱悶與遺憾而已。
我跟Derby說,我一直自豪的話:「至於我和我家,我們必定事奉耶和華。」(As for me and my house, we will serve the Lord.)其實亦可以看為一種父權主義的表達。我能替我的家人作獻身神的決定嗎?但我若不這樣決定,難道可以因兒女的反應而輕易放棄神的託付?他們既做了我的兒女,命運便與我連在一起了,我做甚麼當然都會影響他們。譬如我選擇移民,或選擇留在香港,豈不也影響他們一生的命運?我選擇貧窮,選擇過信心生活,亦剝奪了他們某種物質享受的可能性。他們永遠可以向我投訴說不公平、沒事先徵詢他們的意見啊。
我想到耶穌基督說愛祂若不勝過愛父母妻兒,不配作祂的門徒。我想到耶穌基督說祂來是要讓家人間動刀兵。
這個星期回家,一定要跟太太好好談談。我做院長,可對她和兒女有大影響。
午飯後,回教會跟張牧師續談。談他的教會的未來安排,他希望我每年來一次,作為對他們的支持。我們也談到一年後重訪越南和老撾的可能性,屆時我將放安息年假,張牧師興致勃勃地說要用一個月時間帶我走遍這兩個國家。我的禱告是他和師母的身體仍然健康。
五時,Derby和麗芬重回,她們陪我到機場。途中找家咖啡店,跟麗芬聊了半小時。知道她有一位要好的男友,仍立志做自己喜歡的事,不願受任何外在的規條約束。能夠有這樣的生理和心靈空間,想做便做,也是一個特權,替她感恩。
在機場休息室吃點餅乾,今天的晚飯便不吃了,接連多日都會吃過量,能夠省點便省點。八時的班機,抵加拿大多倫多(Toronto, Canada)約九時十分。應安接我到預先訂好的酒店。未來兩天將是休息的日子。
(本文轉載自梁家麟牧師著:《客旅人生——奔跑歷史廊道百天》第一三四至一三七頁,獲海天書樓同意轉載,謹此致謝。內文按華福中心統一格式及用字原則修訂。)
編後記
梁家麟牧師從張志江牧師的經歷引發反思,並問自己能否為家人作獻身給神的決定,雖然他是神學教育工作者而非宣教士,但有志投身宣教的牧者亦可能面對同樣的掙扎:到底是先照顧子女的感受,還是義無反顧地承擔神的託付?這是不能用三言兩語解答的問題,本文僅是拋磚引玉,盼望引發更深層的思考。
本文原載於《教牧分享》總第一七八期,二○一一年七月號,第十八至十九頁。
世界華福中心版權所有,如欲轉載,可來信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