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立德(馬來西亞基督教巴色會會督)
馬來西亞基督教巴色會(下簡稱巴色會)一八八二年於北婆羅洲(North Borneo)創立,就是現在的東馬沙巴州(Sabah, Malaysia),其背景乃源自中國巴色會。當時北婆羅洲是英國(United Kingdom)殖民地,那時英國政府從中國招募了一群來自中國南部廣東省的客族同胞來開發土地,那些人當中有十個家庭是中國巴色會的信徒。他們每週六日勤力工作,第七日是主日,他們就一齊聚集敬拜主,有人帶領唱詩、禱告、讀《聖經》及講道。在北婆羅洲古達老山(Lausan, Kudat),巴色會就在那時由這群信徒建立起來了。
巴色會的成立與差傳息息相關
巴色會建立初期就不斷做福音開拓的工作,可說是與差傳事奉息息相關。從巴色會的歷史,看到每當信徒散布沙巴州其他新地區開發土地時,他們都不忘記在當地開設聚會所來敬拜主,傳揚主的福音。信徒不但在各地建立教會,同時也開設學校推展教育事工,藉此向學生及家長傳福音,這是巴色會在沙巴州從起初立會時就有的傳福音精神。因此,在短短幾十年間,巴色會在神的賜福與帶領下在州內的主要市鎮開設很多教會與學校,並於一九二五年的總議會中宣布成為自立、自養、自傳的教會。在沙巴州區域裡,巴色會是最早推行自立的教會。
自從宣布自立後,巴色會得著眾信徒的同心支持,更積極地在各地向客族同胞展開傳福音及建立教育的事工。惟當時教會的先賢前輩作差傳事工僅以操客語的華人為對象,還沒有向其他本地族群傳福音。雖然早在一九五六年開始,有一位巴色會的平信徒傳道以個人身分在德里福區(Telipok,又譯打里卜)開始向沙巴州的友族(杜順原住民,Dusun)傳福音,他們是操母語和馬來語(Malay)的族群。他看到這些友族同胞很需要福音及相信耶穌,所以單身匹馬地開始學習用馬來語並向他們傳福音。許多友族杜順人因此相信了主耶穌,接受了洗禮,因此就在德里福設立了一家使用馬來語的杜順族教會,讓附近的鄉區杜順族同胞可以在聚會所敬拜主。
巴色會做跨文化差傳宣教工作
巴色會在沙巴州真正展開跨文化差傳福音事工是在一九六○年代末期,在馬來西亞(Malaysia)聯邦政府一九六三年成立數年後才有突破。當時,馬來西亞獨立不久後,政府開始限制來自西方或外國的宣教士在馬來西亞國土做宣教工作,有一部份宣教士甚至在二十四小時內被逐出境,離開馬來西亞。因此,國內各宗派教會無論向華人或友族傳福音的責任,都落在國內眾教會信徒的身上。巴色會也在當時領受了父神所託付的差傳異象,向國內各族友族同胞作跨文化傳福音的事工。
一九六七年,巴色會從一位西方宣教士醫生手中接下了他在沙巴東海岸山打根區(Sandakan)的內陸模樂(Murok)鄉鎮開拓的福音宣教中心。該中心在開發多年後,建立了教會。當這宣教士在沙巴州政府命令下,須在二十四小時內離境,他就聯絡巴色會山打根堂的教會領袖來接管他留下來的宣教中心及事工。教會領袖在沒有多少時間考慮下,就接管了此責任,開始學習做跨文化事工,向友族同胞傳福音。
一九七四年,沙巴眾教會受到更大的逼迫。那時教會卻更積極與更迫切地禱告呼求父神開路。奇妙的事發生了,各地教會得到聖靈的感動,帶來了大復興。許多教會領袖悔改,靈命得到更新;很多青年人悔改領受異象,蒙召獻身,進入神學院受裝備做傳道人。從那時起,巴色會在沙巴西海岸區(West Coast)、亞庇(Kota Kinabalu)、斗亞蘭區(Tuaran),直到全沙巴的友族鄉區展開了向友族同胞傳福音的差傳事工。
一九七○年到一九八八年,前後十八年巴色會也有協助其姊妹會——沙巴復原教會(Protestant Church in Sabah,下簡稱PCS)的宣教事工。該會是瑞士巴色差會(Basel Mission, Switzerland)於一九五二年直接向沙巴北部的友族同胞傳福音所開設的教會。沙巴州政府把海外宣教士驅逐離境後,PCS 隨即面臨教牧同工短缺的危機,巴色會就差派三位牧師到該會協助教導、牧養及訓練領袖的工作。這三位巴色會牧師就要學習這群友族同胞的文化與家鄉方言(母語),這也是巴色會在早期開始做跨文化差傳事工的重要及寶貴經歷。
巴色會在差傳事工上經歷神的賜福、帶領及引導,使整體教友,無論華族或友族,都積極動員做差傳及宣教工作。教友從上世紀六十年代的七千人左右成長到今天近六萬人,教會從單元種族成長到多元種族。巴色會邁進二○○○年時已展開海外跨國宣教事工,就是差派宣教士到非洲馬達加斯加(Madagascar)、澳洲(Australia)、英國、吉爾吉斯(Kyrgyzstan)等國家。
教會在差傳上經歷的考驗與挑戰
巴色會是一家宗派教會,從初期領受及順服聖靈的帶領做差傳事工到現在,都在不同發展階段面對不同考驗與挑戰。
一.信心的考驗
教會起步做差傳事工時,在人力和財力上都明顯的缺乏,教會只能以禱告及信心倚靠主的供應。神是信實可靠的,祂供應一切。教會領袖教導信徒學習如何為差傳事工做特別奉獻。每一年,巴色會各地堂會開始舉行差傳主日、差傳年會,或差傳千人宴等活動,以提升信徒對差傳的負擔。經過多年信心的考驗,教會在差傳事工上有明顯的成長,在信心的奉獻上也令人鼓舞。
人力的需要上,愈來愈多信徒因經歷了神的恩典,願意擺上自己參與宣教。有些堂會的牧者爲差傳而裝備及操練信徒的靈命,差不多每年都有舉辦國內及國外的宣教隊。他們到鄉村做探訪、提供醫療服務及培訓,為神的國度打美好的勝仗。
二.同心事奉的挑戰與考驗
教會如果沒有同一異象,就不會在事奉上有同一負擔。沒有同一負擔,就很難有同一心志。當聖靈感動人心,讓全體教會弟兄姊妹看見同一異象時,大家就能共同順服聖靈的感動,有一個負擔、一個使命做差傳事奉,這就是巴色會過去在差傳路上所經歷的挑戰與考驗。
上世紀六十年代,教會還沒有同一異象做跨文化和海外跨國差傳事工。直到一九七○年代初期,全沙巴教會面臨當時執政者的逼迫和壓力後,聖靈開啓了教會領袖的心,看見自己必須起來負起向本地友族同胞傳福音的責任。經過多方的禱告後,領袖帶頭同心展開向友族傳福音。雖然那時巴色會還沒有一個傳道人真正掌握友族所通用的馬來語做傳福音的媒介,但神的賜福臨到巴色會,教會實在經歷了主奇妙的恩典與供應。從一九七○年代初期,使用馬來語的堂會接二連三地被建立起來,至今(二○一一年)已有九十六家大小堂會及佈道所。巴色會甚至於一九八八年開辦了沙巴神學院(Sabah Theological Seminary),裝備神的工人,至今已經有數百位神國度的工人被差派進入主的福音禾場服侍和宣教。
結論
《使徒行傳》十六章十節記載保羅因憑信心及順服聖靈的感動和帶領到馬其頓做跨文化宣教與傳福音時,就看到神怎樣大大使用他,使那地區的人聽到福音並歸向主。巴色會在差傳路上所經歷的成長提醒現今教會,不但要對本族同胞傳福音,也要向外族及其他國家的族群傳福音,做跨文化宣教。
教會領袖與眾信徒一定要堅信克服及願意接受挑戰與考驗,不分彼此擁有同一異象,要靠信心及同心合意,大家一起來做宣教及差傳事奉,才能有效地把福音傳開。相信不但在以往看到父神的保守看顧,就是在前面的宣教道路,主耶穌基督也必定賜福。願一切頌讚和榮耀都歸給主基督。阿們!
本文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總第二八五期,二○一一年八月號,第二十七至二十八頁。世界華福中心版權所有,如欲轉載,可來信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