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莊育銘(淡江教會主任牧師、臺灣iForum論壇發起人、臺灣天國文化協會理事長)
「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他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報告神悅納人的禧年。」(路四18、19)
耶穌走遍各城各鄉,看見許多在身心靈方面貧窮與弱勢的百姓,總是心生憐憫。祂不僅停下來服侍他們,更回過頭來鼓勵祂的門徒:加入我的服侍、與我一起同工!回想祂憐憫貧弱百姓時,祂總是說:莊稼熟透了、做工的人少、你們給他們吃、問瞎子要我為他們作甚麼?……這些話句句言猶在耳,更是今日教會無可推諉的愛神愛人大誡命。(參路十27)
許多教會紛紛對於自己逐漸退縮成內聚型教會、或已被社區百姓邊緣化、甚至面對《聖經》的大使命(參太二十八18~20)與大誡命時卻無力回應等窘境,被壓迫得喘不過氣來,開始力求向外拓展,走出教會的四面圍牆,服侍當地貧弱百姓的身心靈需要。筆者提供我們外展事工實例,盼望與弟兄姊妹一同來回應主耶穌的榜樣與腳蹤。
淡江教會十一年前,在臺北的淡水小鎮建立,從七人開始,現約有八百名會友。淡水是加拿大籍宣教士喬治.萊斯里.馬偕(George Leslie Mackay)於一百四十年前登陸臺灣的地點,並以此作為宣教基地,開始把福音傳入臺灣北部,建立了六十多家教會,最後安葬、安息的地方。他留下的名言「寧願燒盡,不願銹壞」,到如今仍激勵著臺灣教會。我有幸成為他的鄰居,就住在他墓園的隔壁,每天早上我會打開窗戶,對著這位弟兄的墓園說哈囉:「願感動你的靈加倍地感動我!」因著馬偕的影響,我們教會從一開始就是以傳揚福音、愛神愛人、治理這地為理念,是個標準的外展型教會。
我們每年編列三份之一的預算,投入社區貧弱事工,以小鎮百姓的身心靈各方面需要,作為我們的事工導向,使我們能進入他們的真實生活,把福音傳給他們。這也是教會得以快速成長的原因,促進教會在質與量方面都成長。我們每月使用金錢的優先順序是:社區外展經費優先、剩下的再付租金水電等開銷(我們一切場地都是租的,十一年來都沒有存款),最後才發放全職同工薪水(因此有時會遲發,感謝同工團隊願意認同教會理念、同甘共苦)。因此,要成為外展型教會,必須從最根本的事工結構、理念方向、資源分配來塑造,否則貧弱外展導向的福音工作,必定不能持久。
淡江教會目前有十七個社區外展團隊,服侍這個十五萬人小鎮中不同年齡層、族群、身心靈層面的實際需要。會友投入成為志工的情況非常踴躍,沒有他們的參與,這十七個團隊根本無法運作。他們能夠起來投入服侍,和我們牧會的哲學有關: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參弗四12)。帶職與退休的弟兄姊妹,其實人人都是臥虎藏龍,牧者的責任就是要去裝備、鼓勵他們與神同工,領受並經營神國的產業。「沒有人是沒有產業的,十二支派人人都有!」這是牧者常向會友所說的話。我們的講臺特色,是擅長於從基督救恩論的核心再出發,去豐富地詮釋創造論、人論、聖靈論、教會論、終末與國度的當代內涵,幫助人進入基督已為我們得回的身分與權柄,在十架恩典中勇敢地與神同行同工,建立能彰顯神榮耀,卻又願謙卑服侍的一家「在地教會」(local church)。
淡江教會與當地幾家國民小學合作,每週週間服侍近一百位淡水最弱勢家庭的學童,派車接送、提供飯食、幫助他們完成課業、進行生命教育、才藝學習、心靈陪伴、家庭探訪,不僅投入大量志工,並且一切免收費。六年來廣受政府首長、各校校長老師、許多家長的肯定。每週週間我們還免費服侍超過一百位以上的社區未信主老人。教會還有許多外展型的醫療、休閑運動、救濟窮人、心靈醫治等服侍,我們的福音車忙碌地穿梭在小鎮的每個角落。我們發行小鎮報紙《好報》,免費放入區民的信箱,讓他們在這個充斥負面資訊的現代社會裡,能看見各色各樣的「好消息」,帶給人清新的盼望。
我們重新詮釋慶典與節慶,深入這些節慶背後百姓的心靈貧弱需要!連續六年舉辦「中元平安節」,在臺灣人最怕鬼的農曆七月,教會絕不缺席:舉辦大型福音歌仔戲(臺灣傳統戲劇),演出約瑟、路得、拿伯等精彩戲碼,震撼當地百姓,更有平安園遊會,讓他們在鬼月的心靈貧弱與恐懼中,得著耶穌的真平安與得勝經歷。聖誕節時與淡水五百商家合作,重新詮釋聖誕節的真正意義,以及福音能衝擊人心的權能果效,讓聖誕節等於狂歡放縱的心靈貧弱現象,有不同以往的全新詮釋與感受。感恩節、復活節等節慶,我們也都竭力使用神給教會的創意與智慧,把福音傳揚給當地百姓。
「為甚麼你們外展的貧弱事工,能持續作這麼多年?而別人不能?」許多人這樣問過我。理由很簡單,因為許多教會進行外展事工,常常被百姓發現教會愛他們是有目的,只是為了拉他們信基督教。每當他們不願意這麼快就信基督教時,教會就對他們不再熱情,甚至整個事工乾脆停掉,因為評估「不如預期,沒有很多人因此信主,浪費人力物力」!我們的理念卻是:就算你一輩子都不信,教會仍然要代表耶穌來愛你們、服侍你們!
很多人最後會信主,不是因為聽到福音,而是看到福音。當他們看到教會真實的活出基督生命,而不是為功利的目的來接近他們時,救恩就離他們不遠了。
思考問題
- 我們個人與教會,在面對貧弱百姓時,可以作甚麼來回應他們的需要呢?
- 教會有哪些理念應該作調整,才能成為外展型的教會呢?
本文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總第二九三期,二○一二年十二月號,第九至十頁。世界華福中心版權所有,如欲轉載,可來信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