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P66 訪談張志銘執事:上帝在元宇宙世代的心意
嘉賓:張志銘執事(台北信友堂)
主持:董家驊牧師
踏入元宇宙世代的信仰契機
董:過去幾年教神學的時候,許多牧者紛紛反映有個現象讓他們很困擾,就是遊戲跟網路成癮的問題,到底該怎麼樣牧養這樣深受其害的家庭呢?今天我們邀請到,曾在HTC擔任高階主管,也曾目睹科技發展帶來機會和挑戰的張志銘執事,他將要來分享,網路跟元宇宙到底帶來哪些的機會,也帶來哪些的危機?並且提出一些建議,教會應該如何回應這些機會和挑戰!志銘哥,請問你是如何從在業界工作,到跨入現在在做的這些事情?
張:我自己是第二代基督徒,從小在教會長大,目前在台北信友堂聚會。主要的工作經歷在宏達電,大概有八年的時間,從早期做手機,後來做VR,所以我看到整個遊戲產業的演變,而手機和網路對人的影響,其實是一直在觀察當中。在更早之前主要的工作經歷是在資訊安全的領域,我在台灣趨勢科技擔任技術總監,主要是資安的顧問,同時是個人資料保護這個領域的顧問。
上帝在二十多年前,就在我心裡埋下一個種子,那時我觀察到很多人在網路上的行為,跟在真實世界的行為可以落差很大。在真實世界很退縮的人,可以在網路上變得很兇,這個情況,因為手機和網路的普遍,我認為是更嚴重和扭曲了。所以在兩年前,上帝奇妙的帶領,讓我暫時離開職場,所以我就開始把我這二十多年的觀察,把它整理出來,後來就變成一套課程。先是在成人主日學,後來在神學院做些分享,這個課程叫「上帝在網路時代的心意」,是跟弟兄姊妹一起來學習如何善用數位科技,活出愛神愛人愛自己的生命,而不是拿來取代上帝,取代跟人的真實互動連結,讓自己又迷失其中。
董:在你分享課程之前,我很好奇你本來在科技業HTC,然後也參與VR的計畫、智慧型手機的發展,你現在做的事情好像在反思你們之前所製成的產品,你自己內心會不會有什麼掙扎嗎?
張:我自己覺得,我的工作在當時其實是從正面的角度來推廣這樣的技術,但是難免會有些其他的內容或是應用會拉住人的心。特別是這個世代很多社青與年輕人面對的壓力更大,而人想要舒壓的時候,就會想找一個地方讓自己覺得舒服,遊戲常常就成為這樣一個管道。VR因為有所謂沈浸式的體驗,更容易讓人想留在裡面不要出來。
高度依賴網路的各類現象
董:你剛剛提到你發展了一系列的課程,那這個課程在談什麼?
張:簡單在講的是,教會面對網路世代所面對的七個議題、七個現象。第一個現象叫「黏網現象」,其實不管你願不願意承認,這個世代從老到少,或多或少都被網路影響,都黏在網路上,只是程度跟方式不一樣;第二個是「遊戲成癮」,成癮有分為「行為類成癮」跟「物質類成癮」的差異,癮到底是罪還是病,要怎麼幫助人靠神脫「癮」而出?第三個我稱為「結網現象」,就是糾結在網路的社群中,談社群媒體對於人的影響、信息操弄、同溫層的現象,像是網路媒體霸凌、憂鬱、交友的陷阱等等,怎麼樣用合乎聖經的價值觀來善用社群媒體彼此牧養;第四個談的是「問網現象」,這名詞是我創的,我們發現這個世代大家都在問網路,什麼事都問網路,那基督徒我們怎麼看這件事?我們把上帝放在哪裡,我們怎麼樣收集資訊做決定?談的是基督徒的價值觀跟生命主權;第五個是「謎網現象」,這名詞一樣是我創的,談假新聞、假消息、懶人包,它怎麼樣對我們思辨的能力影響,這個世界變得很吵,基督徒要怎麼樣聽得到上帝的聲音?我們想來談這些訊息對我們的影響;那第六個稱它叫「網路安全」,其實就是把我在資訊安全產業的知識跟經驗,整理出來對弟兄姊妹比較有幫助的知識,例如說你怎麼樣保護自己的個人資料,怎麼樣避免自己被騙,怎麼樣防止電腦中毒?最後一個「安全網」,談的是在機構、教會、家庭,怎麼樣在這個世代,為我們自己,也為我們的家人,建立一個安全網,我們要一起來牧養網路世代。很多時候我到教會分享,牧師都會說這是一個結構性的問題,教會擋得了嗎?我覺得結構性的問題,就要用結構性的解決方案,所以一起架一個安全網,來守護我們自己是很重要的。如果聽眾對這樣的課程有興趣,可以透過華福跟我聯繫。
董:有幾個問題想請問,第一個你提到黏網不是年輕人才黏網,其實什麼年齡層的人都有黏網的現象;第二個講到遊戲成癮,你特別提到一個問題說,癮到底是罪還是病,所以你怎麼看這個問題?今天很多家長會很糾結,很多人也很糾結,到底這是一個我們要去醫治的病呢?還是它是上升到罪的層次?
張:比較普遍的說法是:這些上癮行為一開始是可以選擇的,通常會開始於一個行為模式,例如生活的壓力很大,你選擇一個讓你覺得抒壓的動作,這個動作慢慢變成一個行為模式;日後只要碰到壓力來,你就想躲到那個「癮習」當中去。如果用這樣的思考方式來講的時候,一開始的時候因為是個選擇,所以它是「罪」,可是等到最後成癮了,是大腦的失控,你已經沒辦法控制了,那就變成「病」。到最後雖然你有罪疚感,可是你又沒辦法控制,是非常辛苦的,那不管是行為類的癮,或是像毒癮,我們就叫它「錨」(anchor),意思就是與這個癮相關的,不管是情境、聲音、事情、味道,就會讓你勾起癮的動機,這是比較麻煩的。所以我覺得避免自己或家人落入到被癮習抓住很重要。
活出群養與無癮的教會成文化
董:很多人會想說為什麼華福要討論這個議題,其實在我接任華福總幹事之前,我在普通神學院教教牧博士班中,發現很多地方的牧者,不論來自北美、紐澳、歐洲、亞洲,一個常常討論的議題就是孩子的遊戲成癮、網路成癮的問題。很多牧者是很無助的,不知道如何陪伴父母親,可能自己的孩子都有這樣的狀態,甚至可能牧者我們自己都有類似的傾向。那志銘哥剛剛提到,這些癮不但是一個個人性的問題,也是一個結構性的問題。所以如果今天一個牧者來求助,像你對這些有研究的專業,你覺得牧者該如何回應結構性的問題,去牧養或幫助家裡有人網路或遊戲成癮的狀況?
張:如果從牧者的角度來講,我覺得牧者很重要就是要教導,我的事工某個程度上也是在做倡導的角色,就是把一些已經在那邊的事情,比較有系統、有結構的整理出來,然後提醒教會的牧者或弟兄姊妹,不要落入那些陷阱當中。遊戲有分好的和壞的,像毒品式的遊戲,它的設計一開始就是要讓你成癮的,特別我們說免費的遊戲,「免費的最貴!」它怎麼樣可以賺到錢,有太多機制可以鉤住你,所以我覺得這是需要做一些教導;那第二個,我覺得牧者很重要就是,教會可不可以來倡導一個「無癮」的教會,弟兄姊妹重新把價值、把心轉向上帝,而不是好像被這個世界拉走了,這樣的一個環境、氛圍把它重新建立起來,以至於可以從教會的生活延伸到家庭去。另外一個,就是「群養」的概念。青少年階段親子關係會變得很緊張,但如果有一群弟兄姊妹是長年很親密的屬靈同伴,他們的孩子一起長大、彼此熟識,因此家長們可以當其他孩子的重要他人,易子而教,彼此牧養。透過這樣的方式,讓整個教會可以達到「群養」然後「無癮」的境界,這是一個我們的願景。再來,我從上帝那邊領受到:會不會有一天有一個無助的父親或母親,帶著他的孩子來到教會,因為他聽說教會可以幫助他的孩子脫離癮習?就好像這兩年我跟晨曦會的劉民和牧師交流,吸毒的孩子他被帶到晨曦會去,是因為知道晨曦會的福音戒毒,可以幫助他脫離癮習。那教會有沒有機會在網路的世代,扮演一個這樣的角色?以至於這成為一個新的福音的出口。
檢視社會與元宇宙的人性拉扯
董:大概五年前我在美國牧養青少年的英文堂,我們辦過幾次的退修會,選擇去一個網路、收訊很差的營地,三天兩夜大家就是把手機放下,只做四件事情:晚上睡覺、吃三餐、讀聖經、彼此聊天。一開始可能會有點不適應,好像大家都會拿手機開始看,可是後來發現沒有收訊的時候,就漸漸放棄,選擇跟別人聊天講話。三天下來,到最後大家真的都不太戀棧手機,直到我們要回程,上了車到有收訊好的地方之後,大家又開始用回手機了。在那幾次退修會的經驗,讓我體會到,其實手機真的好像一個替代品,它可以很快速地滿足我們一種社交,或是孤單與焦慮的空缺,但是它是次好的,它不是最好的,最好的是在真正人跟人的關係當中,只是我們太少有機會去經歷最好的,以至於我們好像常常是用這種次好的、即時性的東西來滿足我們的需要。
在去年臉書改名叫「Meta」,就掀起了一波元宇宙風潮,基督徒之於科技應該要站在時代的浪尖上,先進入使用它,還是我們應該要停看聽,多一點的分辨,你怎麼看元宇宙這一波的熱潮?
張:去年Meta這個議題出來的時候,很多教會就在問元宇宙是什麼?元宇宙真的會來嗎?來的時候教會要如何因應、要做什麼準備?特別北美的教會,沒有準備的話,會不會像COVID一樣,沒準備的話會友都跑光了。有些教會牧師是鼓勵弟兄姊妹要好好地利用這個機會,只要在哪裡有靈魂需要救恩,我們就去完成大使命。我覺得這些都是很好的議題跟討論,但畢竟我的背景是資訊安全,我是比較保守的,所以是要搞清楚這些科技到底是在搞什麼的。有時候,很容易被這些科技的表象所蒙蔽,因為我就觀察到一個現象:一個元宇宙,各自表述。比如說VR到最後可能是雲VR,就是cloud VR,意思就是現在的VR大部分你需要一台主機,運算能力很好的主機來做運算,那將來這個運算可能是在電信商的機房,那些內容直接上架之後,消費者就可以直接透過電信商的網路來訂閱和使用。設計遊戲、虛擬化身(avatar)、社交媒體,這些廠商都有他們的故事。目前最火紅的可能是虛擬貨幣、區塊鏈、NFT這個領域,我的觀察是他們在講他們的故事的時候,都是站在他們自己商業角度來畫一個元宇宙的願景,試圖用這個元宇宙的願景,說服其他的人來加入他們,讓他的服務或產品變成一個平台,以至於將來不論是用誰的元宇宙,都是在我的平台上開發。我以前在做的工作就是商業開發,把我有什麼、缺什麼、可以怎麼樣合作,讓這個商業活動滿足市場的需求。
現在每個公司在講他的元宇宙,實際上都講不完全,所以教會其實不太需要隨著他們起舞。譬如說,元宇宙好像一個框,什麼都可以往裡面裝。像剛剛講的這些做設備的、服務的、商業活動的,他們都是一些原來就有的技術,利用這個議題被炒熱之後,所有人都來蹭這個議題,那段時間很多元宇宙的概念股就被炒得很兇,我覺得這個是無可厚非,因為每個世代都有不同的科技出來,只是我覺得教會在踏入新的領域的時候,可能要稍微謹慎一點。
董:所以元宇宙到底是什麼?以及你為什麼會有這些顧慮?
張:每一個公司對元宇宙的想像描述都不太一樣。如果你照Meta,就是祖克柏所描述的,他在描繪一個很美好的世界,人可以用一個數位分身進到這個世界跟其他人的數位分身來互動,你可以一起玩、一起開會、一起做些事,你甚至可以買賣東西等等。元宇宙為什麼引人入勝,因為他充滿了各樣的可能性。許多在真實世界你可能不能做的事,在元宇宙描繪的美好世界可以完成。就好像那個電影「阿凡達」的男主角,他其實是腳癱瘓,可是他透過那個分身,那個虛擬化身,他可以走、可以跳、可以飛奔,甚至騎上龍去翱翔天際。所以為什麼元宇宙吸引人,因為它可以讓你轉換不同的身份,去嘗試不同的東西。我覺得人一開始可能是想放鬆,特別是現實的壓力這麼的大,慢慢地我覺得有些人可能想放縱,他在真實世界中不能做的一些角色或是事情,他的身份不能讓他做一些事情,他會想到元宇宙去做,因為他覺得沒有人知道是我做的,沒有人看到是我做的,所以他壓力比較小。但是從資訊安全的領域來看其實都會留下足跡。
那另外一個領域,就是我們資訊安全在談的:個人資料保護。人在人際衝突張力大的時候,他會需要找出口,他就會想要躲到一個讓他放鬆的地方,那元宇宙聽起來就是一個這樣的地方。我認為健康的元宇宙應該是像一個主題樂園一樣,你壓力大付代價進去放鬆一下,但一天你就可以出來。可是我覺得風險比較大的是,元宇宙讓人更容易在裡面不想出來。另外還有「色情」的風險,特別是青少年的男生,已經看過許多色情的內容。在元宇宙你可以想像它有一個女性,一比一在你面前,同時她是脫光的,你可以用你想看的任何角度跟距離,去看跟觀察她。那這個的風險是,青少年如果習慣這些東西,他回到現實生活的時候,我擔心他跟異性的一些界線就會變得很不清楚。還有一種是「去中心化」:我的元宇宙繞著我轉,所以人會變得更自我中心。
學習元宇宙中與神同行的辨別智慧
董:你剛講到元宇宙有許多可能性,那可能性的另外一面,其實也是機會跟契機。現代科技的快速發展不斷朝我們而來,我相信不管是工業革命或這一波科技發展,上帝都掌權。從你的角度,你覺得在這一波科技發展之下,除了這些風險我們需要意識到,不要太天真地覺得這是一個無害的領域,那你看見哪些機會呢?
張:當時在做VR的時候,我們看到其實它帶來很多的可能性。我舉個例子,如果我要設計一部車,可能從專業角度來講,需要四到五年,然後過程中常常有很多的審查會議,就是很多不同的人,比如說設計者跟業務員,我們要進到一個會議室當中,對這個車子的設計有些討論,VR可以讓你用電腦畫完圖就一比一呈現在你的面前,透過3D建模的方式,這就是一種可能性。那更不用講你在元宇宙的世界,可以有很多的創作,我記得我們在兩年前在宇宙光的講座,我們一般人的創作都是在紙上、平面上,可是在VR、在元宇宙裡面,你的創作可以是空間的、3D的,也可以在VR裡面開畫展,很多的可能性都可以在上面發展。現在學校108課綱之後,有些教授也在討論說學生可以在VR裡面留下學習歷程,這個是沒人可進去竄改的,他的互動的過程整個被記錄下來,其實是很好的一個證據。
這些都是很正面的應用,可是這些東西都不抒壓。所以這個的問題關鍵就在於,你到底抱著一個什麼心態進到元宇宙?那我再補充一點,就是我看到因為元宇宙的話題起來之後,就有很多的探討,你知道很多跨境平台的公司,他就已經產生一些法律的問題,比如說你用的是國外的服務,你在台灣遭受損失的時候,你該如何申訴?一樣的道理,你到了元宇宙之後,你看重的一些虛擬的權益或是資產受到侵害的時候,你所在的國家的法律沒有辦法提供這樣的保護,這些潛在的權利義務的衝突會一直的發生。還有一個問題「零信任」,這幾年在資訊安全是一個顯學,就是你在網路上跟別人互動,你都要假設跟你互動的人,他的電腦或手機已經被駭客入侵了。這個議題在這一兩年我們「居家辦公」之後更明顯,因為「居家辦公」表示公司允許你從你家的電腦連上公司,這個意思代表公司必須把你當作外面來的電腦,所以該做的檢查都要做檢查,意思不是不信任你這個人,而是必須做該做的防護。因此你進入網路世界或是元宇宙之後,你跟網路上或元宇宙之中的任何人互動,也要抱持這種零信任的態度,因為網路上的匿名、誘拐,或是詐欺的事件,元宇宙的時代一定會比現在更多。所以當教會在談說要進去元宇宙傳福音,可能要小心,懷著熱忱,卻正中了這些不懷好意的、等著要騙人的人的詭計。
打造經營元宇宙福音力的韌性
董:在今天人類科技的發展,我相信上帝仍舊能夠在這個新的處境當中引導祂的教會,繼續傳福音、宣教、帶領人作門徒的使命。你覺得教會作為群體,可以怎樣回應這個科技發展?
張:我覺得教會或是每一個基督徒,都不可以對上帝失了信心。我這兩年在一些教會機構、或者是神學院分享的時候,我們都會談到一個問題,叫作「韌性」。其實資訊安全業也談韌性,意思就是說我們資訊安全業不再只是談你的防火牆、防毒牆多厲害,就是再厲害的防火牆、防毒牆,都要假設駭客一定攻得進來,所以重點是你多快能夠讓你的業務持續營運,就是恢復你生意、業務運作的韌性。基督徒在這個世代,你看最近這十多年,發生在我們周遭的事情,不管是氣候變遷、疫情,或是今年的戰爭等等,這些事情都超過我們的知識經驗可以應付的。那這種衝擊來的時候,我覺得基督徒要認識一件事就是,生命的韌性不再是靠著我們的經驗跟知識可以去面對的。如果靠著自己的經驗,你可能更容易找一個癮習躲進去,因為當壓力太大了,我們沒辦法承受時,我們都很容易進到癮當中去。所以基督徒要認識:我們生命的韌性來自上帝,我們的眼目要回到上帝面前。所以我們談「上帝在元宇宙這個世代的心意」,其實還是那句話,就是我們怎麼樣子善用這些數位科技,然後活出愛神、愛人、愛自己的生命,而不是拿來取代上帝、取代跟人真實的互動連接,不管你是在網路或是元宇宙的世界,然後讓自己又迷失在其中。我覺得這是教會作為一個群體,要一起學習的生命的功課。今日比過去的任何世代,我們都更需要上帝。以前我們常講說,我們要做一個決定,要收集好多的資訊;但現在是資訊太容易收集了,可是你很難做決定,所以我覺得這個是這個世代要重新思考的問題。
董:我覺得韌性這是一個很有趣的概念,就是它不代表我們不會遇到失敗跟挑戰,而是在面對失敗跟挑戰的時候,我們怎麼樣「反彈」,甚至是回應我們所面對的失敗跟挑戰。我就想到我很喜歡的一本書在談領袖的培育,裡面提到:一個領袖一定是在領導當中被培育成領袖的,而在領導當中他一定會遇到困難跟考驗,就像鋼鐵被送到火爐裡面;但是關鍵就是,這個鋼鐵要在火爐裡面待得夠久,它才能有可塑性。那同樣一個人在領導的位置上,遇到這些挑戰的時候,他要待得夠久,他的生命才有一個可塑性。這位作者是一個基督教神學家,他提到的概念就是「韌性」,對基督徒而言,這個韌性的來源,在於在上帝面前真實地認識到自己是誰,認識到自己真的是一個可有可無的人,我真的是有問題的、軟弱的、脆弱的,這個「韌性」不是來自於對自己的能力有信心,而是來自於對呼召我們的上帝有信心。
今天人類生命很大的問題就是,我們把自己當作生命故事的主角,但這是一個錯放,生命故事的主角應該是上帝。當我們不是自己的生命中心的時候,其實那帶給我們極大的自由。這好像是一個很弔詭的事情,網路或者是元宇宙的可能性是讓我們圍繞著自己為中心打造的宇宙,但最終的結果是讓我們好像在這個牢籠裡面,我們越來越不自由、越來越委靡。但是當我們把焦點與信靠的對象,放在上帝的身上,原來我人生的中心不是圍繞著我自己,而是圍繞著上帝的時候,那帶給我們一個極大的自由,而或許只有在這樣的自由當中,我們才能夠真正的使用科技,不是來服事我們自己的野心,也不是來滿足、放縱自己的情慾,而是能夠真正的去愛上帝、去愛我們的鄰舍。
張:我想到一個例子可以呼應。在我想到「韌性」這個概念的時候,我想到的是我們人生的座標,如果想像我們是在一個大海當中行駛,然後我們座標是定在我們自己身上,這時候一個大浪來了,我們就被攪動,我們就隨著波浪開始不穩;可是如果我們的座標是定在上帝,就好像上帝其實是我們生命的一個座標,我們定錨、定準在上帝身上的時候,大浪來的時候,我們就可以比較快得恢復平靜安穩,你就不會隨著波浪打來、隨著這個世界起伏,而對未來感到恐慌。如果我們的眼目是定睛在上帝,我們記得上帝以前是這樣子帶領我們、保護我們,我們對那個信心的確據,在每一次的經歷都可以更確實地去認識上帝在我們生命當中所扮演的角色,生命的韌性就因此而產生。
打穩定錨真理與神約會的根基
董:最後有一個問題,對於我們面對這樣科技的浪潮,不論是遊戲、網路,或者是未來要來的元宇宙,對於一個跟隨耶穌基督的門徒而言,你有哪些具體的建議,是我們可以在這樣時代的洪流當中,使我們好像有一個依準,就好像你說的那個定錨,你有沒有什麼具體的建議可以給我們大家?
張:我覺得現在的人,不管你是不是基督徒,我們都越來越相信科技服務,特別它們餵給我們的資訊,就像前面講的「問網現象」,什麼事我們都問網路。當我們發生事情,搜尋我們的生命資料庫時卻沒有這樣的經驗的時候,我們該怎麼辦?我們要問的可能不是哪一個厲害的人工智慧系統專家,而是問真正智慧源頭的上帝。然後當我們需要方向指引的時候,我們也不是去問哪一個厲害的語音助理,來指引我們方向,而是聽聖靈的聲音。但問題就是,這個世界越來越吵,如果我們不刻意跟上帝約會、為上帝留時間的話,上帝跟你講話的時候,你是根本聽不到的。因為我覺得這個世代,有很多的訓練都是幫助我們快速反應,所以問題來了,你立刻就要怎麼做決定、怎麼做反應,你其實越來越沒有機會靜下來思考,或想一想這個訊息是真的還是假的。所以我覺得這個時代的基督徒更需要每一天跟上帝約會,為自己留時間來聽上帝的聲音,否則這個世代推著我們向前走,我們不容易將我們的生命定錨在上帝的身上。
這個世代有太多新的議題,新的科技出來常常讓人有新的想像,可是馬上又會有新的想法把人又往世界的方向拉走,基督徒要更多覺察,多一點自己的省思的時間,跟上帝重新對焦。
董:當我們既無法完全脫離科技,那也不需要把所有的科技都排除在我們生命之外,但是我們要意識到我們使用這些科技的界線,跟我們是不是讓這些科技變成我們的上帝。就像你剛剛提到說「問網現象」,我們現在遇到問題大概不是先安靜尋求上帝,可能是先google一下看看網路怎麼說,我們婚姻遇到困難、教養孩子遇到困難,可能真的比較少去翻聖經、比較少去安靜尋求,比較多是網路上找資源,找一些類似七步能夠恢復你婚姻的文章這一類的。
張:例如今天很普遍3C保母的議題,現在很多年輕的父母親,因為自己也忙,也習慣用手機在網路上找解決方案,所以當孩子哭鬧的時候,不管孩子多小,就丟一個平板給他、丟一個手機給他,那的確他可以安靜下來。但你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這麼做其實是在告訴你的孩子:你要忽略你現在的需要?孩子哭鬧的時候,常常是有需要,但當你給他一個吸引他的注意力這麼強烈的東西的時候,久了這些孩子他就不會、不懂得怎麼處理自己的需要。而且這個現象大人也有同樣的問題,如果每次遇到壓力、遇到挫折,你就躲到遊戲、手機的世界裡面去,不去處理問題,漸漸地成人也會失去他處理這些問題的能力。
董:你一講馬上有個畫面,像我可能有時候就會躲到netflix等串流平台裡面,找一個喜歡看的影集、或是一個喜歡看的電影就進去了。可是好像我們真的是需要刻意花些時間跟上帝對話,也聆聽自己,很誠實地去面對自己到底在「恐懼什麼、焦慮什麼、害怕什麼、擔心什麼?」,好像在那個對話的過程當中,我的心是更容易向上帝敞開。志銘哥也提到說,除了個人的操練,教會作為一個群體,我們如何塑造出這樣的一個環境、一個空間,至少讓大家一個禮拜有一天的時間我們可以體會到跟神的連結?教會如果跟家庭有很好的結合,一起實踐安息日,建立一個數位安息(digital 7)的空間,讓我們能夠真正的去跟上帝對話、跟上帝互動,也跟我們身旁的人互動和與自己對話。
相關資源:
- 「上帝在網路時代的心意」課程聯絡資訊:社團法⼈ 台灣心又新關懷協會(電郵信箱:3rs3rs3rs@gmail.com;聯絡⼈:+886-936-425727 林端弟兄)
- 「上帝在元宇宙的心意」宇宙光同名的文章連結
文字記錄:王宣人姊妹
編輯:呂昀嬪姊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