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宣教

教會的宣教,始於上帝自己的宣教。華福文庫中「普世宣教」的分類,收錄關於宣教神學、宣教策略、宣教實踐、宣教對象、宣教見證、和個人與堂會如何參與宣教事工的文章,期盼華人教會能透過這彼此學習和相互啟發的交流平台,在宣教的路上同行。

傳福音的工具有很多,由英國甘力克牧師所發展出來的Alpha course,三十年來幫助了許多教會透過「邀請、款待」去回應大使命。本週請到國際啟發Alpha亞太區總監小玉姊妹,談到她如何從「月餅小姐」到二十年的「啟發」事奉,以及啟發課程的邀請款待精神,如何在傳福音中成為行動的敲門磚?小玉姐妹分享了其中的過程與秘訣,鼓勵我們禱告跟隨主,起而行,現在就去邀請人!
絲路是一條連結華夏文明與西方世界的古老貿易路線,在兩千多年前漢朝時代正式建立起來,而隨著絲路所帶來的,不只是商品貨物的交流,也帶來了思想和信仰的交流。本集邀請到馬浸神的蔡家存老師,探討過去一百年中國教會希望從絲路把福音傳回到耶路撒冷這宣教精神,以及當今華人宣教運動的發展和評估。
姜文琪老師在父親過世後才開始想了解排斥已久的基督信仰,雖然還不理解聖經和全部的信仰內容,卻因為經歷神的經驗使她重新決志、很想傳福音給身邊的人。在大量接觸人的過程中,理解到許多慕道友或初信者的想法和經歷,和自己過去排斥基督信仰的理由類似。在職場工作雖然忙碌,但使用教會的材料去一對一慕道友過程中,實踐整理出一套「從懷疑到相信」(簡稱懷相)的課程。姜老師的分享鼓勵了我們現在就走出去,為主得人!
王欽慈牧師在台灣出生,阿根廷巴拉圭成長信主、大學畢業後赴美深造,畢業後曾在職場擔任14年土木工程師。其蒙召後在紐約讀神學、牧會帶領華人及拉丁美洲牧區。在神的帶領中,也因為教會視野的拓展取得宣教學博士學位,在教學和宣教實境中繼續跟隨上帝的腳步。王牧師為我們解釋說明了未得之民的觀念、澄清了對宣教常見的誤解,也分析了宣教資源分配轉移和策略改變的影響。
劉彤牧師從自己的服事歷程,繼而分享從啟示錄二十二章1-5節的異象中看到建造教會的四個策略,也提到面對組織瓶頸時如何突破改變,面對挫折和失敗時他如何謙卑面對、領袖培育的幾個原則。在疫情的打擊中,他又是如何繼續在全世界及非洲宣教的工作呢?我們一起來聽聽他的故事。
李志剛牧師原是工程背景,之後因為接觸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開始致力神學與管理學的融合與對話。神學是領受啟示的人,用人的邏輯言語表達我們對上帝的認識、當我們對上帝有正確的認識,就應該有生命的流露與表達,這則是管理學的範疇。李牧師在香港開拓馬鞍峰教會,從零開始至今九年,他也分享這段心路歷程,在其中檢視理論和實際的平衡,開拓時的艱辛、面對社會運動和疫情的挑戰,一切的理所當然都不再有把握。計畫和變化中,有哪些是我們應該堅持的?請來收聽本集節目精彩的訪談!
全球化移動為宣教帶來新的機會,世界各國都有許多不同地區的移工。在台灣來自印尼泰國菲律賓越南的移工,從1990年代開放截至2022年已經有70萬人。本地的跨文化宣教工作,許多教會都有嘗試,但規模有限。本集節目中宣教士美汎分享了她如何開始接觸泰國宣教事工、蒙召的歷程、語言學習不可取代的價值,以及她在本地跨文化工作中面對的掙扎與挑戰,值得您聆聽分享!
一場疫情,為這時代帶來猛烈的劇變。生活形態之改變、商業轉型,教會生態與也不得不緊隨而變。 回溯教會歷史,深刻的疫情曾經為宣教運動留下過怎樣的痕跡與轉捩點?以古鑑今,同樣在疫情時代下的莫拉維亞宣教運動,對於今天後疫宣教有何話要說? 而從國際視野之下,宣教運動的前景是否浮現了不一樣的脈動?不同地區華人教會所面對的挑戰是何樣的?
Pat在投資銀行工作時一直有負擔要向同事傳福音,但一直苦無合適的方法,直到接觸Alpha course才經歷到傳福音、領人歸主的喜樂。Pat在本集節目中分享職場宣教的歷程,以及後來蒙召進入香港的啟發訓練中心,經歷15年事奉生涯的高光時刻。特別在疫情後,這種高接觸型的傳福音訓練如何藉著數位工具開展更寬闊的機會?疫情後教會面臨的數位焦慮/困境/機遇,面對教會的「全球化」、Mega church和微型教會在後疫情時代又如何掌握上帝為自己預備的角色?別錯過這集精彩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