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宣教

教會的宣教,始於上帝自己的宣教。華福文庫中「普世宣教」的分類,收錄關於宣教神學、宣教策略、宣教實踐、宣教對象、宣教見證、和個人與堂會如何參與宣教事工的文章,期盼華人教會能透過這彼此學習和相互啟發的交流平台,在宣教的路上同行。

宣教與佈道的工作,除了需要清楚掌握基督的福音是什麼,同時也要認識和了解我們的對象,認識他們的文化、處境和世界觀,才能更有效地溝通和引起共鳴。本集邀請到在台灣長大,北美生活十五年,現在在馬來西亞服事的莊智超牧師。他的博士論文研究題目是「台灣的宗教文化土壤」,並在理解後提出這對福音佈道的意義為何,也讓在世界各地的基督徒反思自己處境,如何能在自己的處境中更有效地溝通基督的福音。
華人教會和基督徒對穆宣工作負擔日益增加,上帝似乎在引導我們關注穆斯林這群體。但長期服事穆斯林的工作者也注意到其中有些亂象令人擔憂。本集邀請長期研究穆斯林宗教與文化,推動華人基督徒學習認識穆斯林群體的哈博士,來分享華人教會在投入穆宣時所面對的挑戰和常見對穆斯林群體的誤解。以及如何分辨激進、極端、甚至異端滲透的穆宣群體,也給要投身穆宣的教會和弟兄姐妹具體前行的建議。
2023年10月7日,巴勒斯坦激進組織哈瑪斯突然向以色列發動火箭和地面攻擊,隨後以色列也向哈瑪斯宣戰,展開軍事回擊。持續衝突下,雙方的死傷中有許多是平民,甚至是婦女兒童。面對這樣的局勢,基督徒很多時候也分成兩邊,一邊同情以色列遭受攻擊,一邊為巴勒斯坦人長期受到壓迫的處境抱不平。基督徒到底要如何關心守望以及為中東禱告呢?本集我們邀請到長期居住在以色列的愛臨宣教士,從她的觀點幫助我們釐清對現代以色列的認識,當我們看見中東的局勢,及其背後的問題根源時,該如何保持關心,以智慧行動,並一起禱告呢?
本集訪問宣教學者溫以諾博士,人類學背景的他,橫跨中、西福音工作與研究教學,不僅創先發展出許多重要的華人宣教理論。不限制於自己過去發展的「關係神學」、「恩情神學」論述,近年倡議的「散聚宣教學」,究竟和傳統宣教差異為何?他們究竟是互斥還是互補?溫博士引用大量的例證,不僅讓我們對新的宣教典範,有更深的認識,也聽見上帝在世界各地散居的人當中奇妙的大能!
「貧窮」對你來說,是怎樣的樣貌和概念?今天在世界許多大城市絢麗的表面之下,不同形式的貧窮人與我們的距離其實並不遠、只是我們是否願意去正視它。本集我們邀請到在香港成長,移民美國後讀完神學,又回到香港服事基層人士,香港禧福會的會長劉達芳博士來和我們分享,她是怎麼被呼召走入基層人群中,以及過程中上帝如何讓她看見基層人士的尊嚴和價值。
過去十幾年,各地的華人教會愈來愈看重公共神學的發展,因為意識到教會不可能永遠自絕於社會和文化,信仰的實踐也不能只限縮在私人領域和教會圍牆內。本集我們邀請到長期教授基督教倫理學,現在富勒神學院任教的羅秉祥老師。他近年正撰寫《實踐公共神學:馬丁路德金恩與葛培理》一書,比較馬丁路德金恩和葛培理(葛理翰)兩位美國牧者公共參與的進路,並分享這對今日華人教會有哪些可以借鏡之處和提醒。
台灣出版了一本名為《茶室女人心》的書,在社會上引起很大的迴響,在這本書中,作者訪談記錄了台北市萬華著名的風化區,許多在所謂「茶室」中工作女性的故事,讓我們不再帶著偏見和刻板印象來認識這群按著上帝形象被造的女人。本週我們邀請到這本書的幕後推手之一,來自新加坡的趙歆怡宣教士,來和我們分享出生在中產家庭的她,是如何被上帝感動服事這群體,過程中上帝如何改變和調整她,以及發自內心對今日的華人教會想說的話!
華人教會所熟悉的宣教典範,大致上是近三百年英美教會的宣教典範,然而在兩千多年的歷史洪流中,基督的教會在不同時期曾有不同的宣教典範,在不同時代傳揚和見證福音。今天我們邀請到中華福音神學院的宣教學老師邱顯正老師,請他來和我們分享過去兩千多年的教會歷史上,有哪些重要的宣教典範,我們也特別談到近年在全球宣教工作中,愈來愈被看重的穆斯林宣教工作,又有哪些穆宣的典範值得我們參考借鏡。
傳福音的工具有很多,由英國甘力克牧師所發展出來的Alpha course,三十年來幫助了許多教會透過「邀請、款待」去回應大使命。本週請到國際啟發Alpha亞太區總監小玉姊妹,談到她如何從「月餅小姐」到二十年的「啟發」事奉,以及啟發課程的邀請款待精神,如何在傳福音中成為行動的敲門磚?小玉姐妹分享了其中的過程與秘訣,鼓勵我們禱告跟隨主,起而行,現在就去邀請人!
絲路是一條連結華夏文明與西方世界的古老貿易路線,在兩千多年前漢朝時代正式建立起來,而隨著絲路所帶來的,不只是商品貨物的交流,也帶來了思想和信仰的交流。本集邀請到馬浸神的蔡家存老師,探討過去一百年中國教會希望從絲路把福音傳回到耶路撒冷這宣教精神,以及當今華人宣教運動的發展和評估。
姜文琪老師在父親過世後才開始想了解排斥已久的基督信仰,雖然還不理解聖經和全部的信仰內容,卻因為經歷神的經驗使她重新決志、很想傳福音給身邊的人。在大量接觸人的過程中,理解到許多慕道友或初信者的想法和經歷,和自己過去排斥基督信仰的理由類似。在職場工作雖然忙碌,但使用教會的材料去一對一慕道友過程中,實踐整理出一套「從懷疑到相信」(簡稱懷相)的課程。姜老師的分享鼓勵了我們現在就走出去,為主得人!